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版图上的重要引擎,其下辖的13个地级市在2024年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的生动图景。从万亿级城市的持续领跑,到新兴城市的快速崛起,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万亿级城市群:创新驱动下的发展范式 苏州以26726.98亿元经济总量蝉联榜首,其规模相当于西部省份的经济体量。这座普通地级市通过构建“双核四片”产业格局,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形成突破,下辖昆山、张家港等县级市更以“十虎争雄”态势贡献近半经济产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依托53所高校的科研资源,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虽然18500.81亿元的经济体量暂居次席,但其技术交易额已连续三年突破千亿。
无锡以16263.29亿元稳居探花,人均GDP突破21万元彰显发展质量。这座太湖之滨的城市通过“465”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在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提前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3%。南通、常州作为新晋万亿成员,前者依托江海联动优势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后者则凭借“新能源之都”定位实现动力电池产能占全国三成。
准万亿梯队:区域枢纽的转型突围 徐州9537.12亿元的经济体量距万亿门槛仅差临门一脚。这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通过“智改数转”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升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其陆港枢纽年货物吞吐量已达1.8亿吨。扬州、盐城在7800亿级展开贴身竞逐,前者通过“613”产业链工程重塑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后者则聚焦风光绿能赛道,建成全国最大海上风电基地。
中坚力量:特色产业的差异化路径 泰州以7020.95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中国医药城集聚1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生态链。镇江5540.01亿元经济体量背后,眼镜制造占据全球四成市场份额,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园年产值突破500亿。淮安以7.1%的增速领跑全省,通过“四新”产业布局实现动力电池隔膜产能全国第一,半导体封测产业年增速超30%。
后发城市的追赶逻辑 宿迁4801.85亿元的经济总量连续三年超越连云港,其电商产业园日均发单量突破300万件,光伏玻璃产能跃居华东首位。连云港4663.13亿元经济体量虽暂居末位,但盛虹炼化等重大项目的投产使其石化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更将重塑东方大港地位。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江苏形成梯度分明的六大经济方阵。前五强城市贡献全省61.8%的经济产出,13个地市实际增速均超4.5%,展现出“十三太保”齐头并进的发展韧性。从经济密度指标观察,无锡以每平方公里3.5亿元产出居首,盐城虽处末位但通过“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苏州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成3EFLOPS智能算力,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在6G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龙城实验室”集聚12位院士攻关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提升至3.8%。
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7:1,无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173元,宿迁通过“电商+产业”模式带动20万人就业。在公共服务领域,南京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超90%,徐州区域医疗中心建成43个专科联盟,南通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面向未来,江苏各市正锚定新坐标:苏州谋划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无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徐州构建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征程中,13个地级市正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