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几年就像开了挂一样,飞速发展!尤其是在20万级的预算区间,“方盒子”形态的新能源 SUV 直接杀成一片红海。而今天我们聚焦的两位主角深蓝 G318 和方程豹钛 7,正是这个细分市场中的两匹“战马”。它们既想征战城市,又想征服户外。可问题是,这两台精心设计的方盒子,究竟能不能同时满足“城野双修”的愿景呢?今天咱就聊个透。
一上来,我们就先看一个问题:既然现在市场上大家预算差不多,那买 SUV 是不是挑个看着更“硬核”的准没错?深蓝 G318 和方程豹钛 7 在设计上直接打出“硬派风”。可你以为光方方正正的造型就能搞定消费者?那就太天真了!别看它俩造型类似,可走近细你才会发现这“山与山不一样高”。
先说深蓝 G318,它的设计显然更硬派—— 31° 的离去角、27° 的接近角,比方程豹钛 7 的 25° 和 24° 高出一截,带来的越野属性更具说服力。深蓝 G318 还贴心加上了车顶行李架顶灯和外扩行李空间,怎么看都为热爱冒险的人量身定制。
反过来看方程豹钛 7,虽然离去角和接近角上不如深蓝 G318,但它却祭出了“舒适”大招——2920mm的超长轴距,车内一坐就是一个字:宽敞!再加上可以选装“无人机”辅助系统,娱乐性更强了。结果就是,一个强调硬核,一个偏向舒适,这分明就像两个从小扎堆玩泥巴的主儿,各走各的路。
可,设计归设计,这些“纸上谈兵”的数据放到实际路况上,真能体现两车的差距吗?
为了探明两款车的真本事,我们将它们拉到越野场景下试了试。结果表示,深蓝 G318 在应对极端路况时表现更胜一筹,后者那顶级的后桥差速锁功不可没——这玩意儿就是越野的“平衡帮手”,多了一重脱困保障。反观方程豹钛 7,有时候还真得靠技术补补短板,比如全新一代的电子辅助系统“天神之眼”,这让它在面对中等难度的越野挑战时,还能保持优雅。
那如果走到城区,“二者皆优”的表演就开始了。
高速公路测试上,深蓝 G318 的 DEEPAL AD PRO 系统轻松拿下辅助驾驶的一百分,方程豹钛 7 的“天神之眼”也非常稳当,没掉链子。至于自动泊车,深蓝 G318 的 45 秒稍胜于方程豹钛 7 的 49 秒,但别说,能做到这程度,已经完胜不少老司机了。
露营时的车载电源配置是焦点之一。表面上两个车都支持6kW的对外供电,但深蓝 G318 的3.3kW车内供电明显更强,可以同时满足多个设备需求,这对“露营发烧友”来说可是绝对的硬通货。而钛 7 的车内供电稍显保守,却补充了一招“无人机”加持功能,这种“自带外挂”的玩法,也是不少科技控的心头好。
看完这些对比,普通消费者大概都有点小纠结——如果是城市通勤或者轻户外,选谁都挺合适;但要是面对极端路况或者长途自驾,深蓝 G318 的胜算确实高一点儿。
眼下,这场深蓝 G318 和方程豹钛 7 的比拼,似乎渐渐显出端倪:一个硬派,一个舒适。那么说到这,难道 “硬核越野玩家”和“城区通勤党”要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
事情没那么简单。
表面两款车以自己拿手的素质逐渐稳住脚跟,但这也意味着,它们不得不同时面对“短板拖后腿”的风险。深蓝 G318 在动力上就不如方程豹钛 7 的爆发力来得生猛——360kW的总功率,钛 7 的零百加速只需4.5秒,而深蓝只能跑出5.9秒的成绩。在“电机怪兽”横行的时代,看起来好像差了点意思。
在多媒体配置上,方程豹钛 7 的20个扬声器,比深蓝 G318 的16个更显“土豪范儿”,音质控们估计会为此更青睐钛 7。然而钻进车里坐着,钛 7 没有深蓝 G318 的可调空气悬架,舒适性还是差了点儿味道。而在噪音控制和车内按摩座椅配置上,深蓝 G318 也隐隐占优。
,两者都有硬伤,但都有忠实客户,为故事底层的原因,多半是另有玄机。
就在旁观者猜测鹿死谁手时,游戏规则忽然发生戏剧性扭转:深蓝 G318 和方程豹钛 7 表现出的“互补性”特质,居然让消费者站在了车企的对立面。
不少用户直言:“价格都差不多,功能点为啥不能都塞满?城市驾驶和越野就不能兼顾?新车就应该摆平一切问题啊!”
这种声音一传十十传百后,更多数据涌现:像深蓝 G318 这样的硬派越野,为什么悬挂侧重了舒适性?而浩浩荡荡宣传智能化的方程豹钛 7,为啥不加强拓展装备以对阵竞品?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攒钱要装个厨房,却买来一张高级单人床——不够用,想想都让人头疼。
而在这一波讨论背后,很多人更是把矛头瞄准了车企的战略路线:别只顾炫参数、耍流量,咋不多重视消费者的真正诉求?
看上去争论推向白热化之际,各界反倒安静了下来。车企似乎默认了这个“城野两难兼顾”的软肋,继续各做各的细分市场,反正总有人买账。而消费者这边也不急着掏腰包了:“等第二代车型吧!这俩车都给磨出来再说。”
偏偏这个时候,意外插曲打乱了大众的期待——油价上涨,尤其是国际形势导致能源短缺让充电桩成本在某些地区水涨船高。“去城市跑还是去野外哟,体验咱都看不见,你让我打钱?”日常怨声载道的消费者里,居然多了一种新流行:两人合伙拼一台车。一个开来代步,一个周末去露营。
理想很美,现实略骨感。当租赁争议和责任划分的问题摆上台面后,更多消费者意识到,这场“全能”对拼中,其实他们不可能愉快出局。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买车问题又变回到了原点?车企一味强调自己的优势,却却不能做到“合二为一”。对这个预算内徘徊的消费者来说,这两款车到底能否提供“完美解”?这还真是一个难题。可是,反过来说,这种情况也说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畸形与竞争——原有的市场,各企业平分秋色,现在倒像是 “四菜一汤”和“满汉全席” ,硬核越野与通勤的结合发展长短存盘肯定加速。
你倾向冒险越野的脱峰,还是选择走必要选择呢的通途袖珍选择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