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老师”到“掀桌子玩家”,欧洲汽车怎么了?

牌桌上玩不过,就想直接掀桌子,这事儿不光你家熊孩子干,地球另一边的老欧洲,最近也琢磨上了。

最近江湖传言,说欧盟要搞个新规,核心思想非常朋克:欢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我这投资建厂,但有个小前提,把你家的核心技术,顺便也“分享”一下。

从“市场经济老师”到“掀桌子玩家”,欧洲汽车怎么了?-有驾
从“市场经济老师”到“掀桌子玩家”,欧洲汽车怎么了?-有驾

不仅如此,还得强制采购我欧洲的零部件,雇佣我欧洲的工人,最好再拉上一个欧洲本地企业搞合资。

这套操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可以来我家开馆子,但必须把秘方交出来,厨子得是我的人,采购经理也得是我二舅,最后赚的钱还得跟隔壁半死不活的西餐厅分一分。

这哪是招商引资,这简直就是明抢,还是那种打着“为你local好”旗号的温柔一刀。

你可能觉得奇怪,欧洲那一帮穿西装打领带,天天把“自由市场”、“契约精神”挂嘴边的文明人,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不体面了?

原因很简单,他们是真的被打疼了。

过去几十年,欧洲汽车工业一直是他们的骄傲,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奔驰宝马大众,开出去就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但时代变了,当汽车从“发动机+四个轮子”变成“电池+四个轮子+一个大iPad”的时候,游戏规则也变了。

欧洲的传统车企,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他们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集体慢了半拍。当我们的新势力在卷智能座舱、卷自动驾驶、卷续航的时候,他们还在琢磨怎么把内饰的木头纹理做得更复古。

结果就是,中国的新能源车,带着一身的黑科技和极度内卷出来的性价比,浩浩荡荡地开向了欧洲大陆。这帮老牌贵族突然发现,自己家门口的韭菜,快被别人割完了。

老欧洲急了。真急了。眼看就要被弯道超车了。

怎么办?

当然是把弯道给填了啊。

所以你看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清洁能源技术的未来必须在欧洲创造”。潜台词就是,未来的钱,必须由我欧洲人来赚。至于怎么创造?靠自己研发太慢,直接拿来主义,岂不是美滋滋。

从“市场经济老师”到“掀桌子玩家”,欧洲汽车怎么了?-有驾

这就是典型的商战逻辑,它更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欧盟现在就觉得中国企业正在高歌猛进、大口喘气,于是想从规则层面来一记黑虎掏心,打断你的节奏。

他们管这叫“对等”。丹麦外长说要“向中国学习”,因为他觉得我们当年也是这么要求外资的。

这纯属岁月史书级别的碰瓷。我们改革开放,搞的是“以市场换技术”,那是外资自愿的,是你情我愿的商业交换,是写在合同里的交易。没有任何一条法律强迫你转让技术,是你为了中国这个增量市场,自己做出的商业决策。

从“市场经济老师”到“掀桌子玩家”,欧洲汽车怎么了?-有驾

而欧盟现在要搞的,是赤裸裸的行政命令,是“要么交技术,要么滚蛋”的最后通牒。

一个是自由恋爱,一个是霸王硬上弓,这能一样吗?

这操作骚不骚?

简直骚得让人想报警。

欧盟这套组合拳,本质上是一种战略焦虑和能力不足的混合体。他们幻想通过设置壁垒,为本土那些行动迟缓的“傻儿子”争取宝贵的发育时间。但这背后,暴露了三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这是对全球化和市场规律的公然背叛。

商业的本质是合作共赢,是你提供技术,我提供市场,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而欧盟现在的玩法,是典型的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它不是在创造增量价值,而是在存量市场里搞破坏,试图抢走别人的蛋糕。

这种做法短期看是保护了落后,长期看是扼杀了创新。被保护起来的企业,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永远学不会在野外生存。等保护期一过,面对的将是更加残酷的市场绞杀。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靠壁垒是保不住一个产业的。

第二,这是对自身消费者的极端不负责任。

限制了中国企业,就意味着欧洲消费者买不到物美价廉的电动车,意味着他们要为本土企业的低效和高价买单。为了保护几个大公司的利润,牺牲全体民众的福祉,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技术给你。市场给你。利润也给你。

这可能吗?

你以为这是做慈善还是精准扶贫?

第三,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和反制能力。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前那个什么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了。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掌握着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优势。这种优势不是靠某个天才灵光一现的“瞎积薄发”,而是靠十几年如一日的真金白银投入和无数工程师的“快种快收”模式迭代出来的。

想用行政命令来夺取这种系统性的优势,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我们早就对这种釜底抽薪的招数有所防备。商务部和科技部早就更新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把一些电池关键技术列了进去。意思很明确:合作可以,核心的家底你想都别想。我的屠龙术,凭什么教给你?

所以,欧盟的这个算盘,最终很可能会落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去欧洲建厂的成本-收益模型需要重新计算。但这未必是坏事,它会逼着我们的企业思考更深层次的全球化策略。

是选择妥协,交出部分非核心技术换取市场准入?还是硬刚到底,把欧洲市场当成一个次要战场,转而猛攻东南亚、中东、南美这些新蓝海?

这没有标准答案,考验的是企业家的智慧和魄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想让我们把饭碗的核心技术“喂到嘴里”,那是绝无可能。

说到底,这场围绕“技术换市场”2.0版本的博弈,本质是工业时代旧王与数字时代新贵之间的一场心态较量。欧洲害怕失去牌桌上的主导权,而我们则是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大的牌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靠的是创新,市场靠的是竞争。妄图用几条法规就挡住时代的洪流,最终只会被拍在沙滩上。

至于最后谁会笑,谁会哭,市场会给出最诚实的答案。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