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一季度全球“霸榜”:中国智造如何改写汽车产业规则?

从“出海”到“领军”,比亚迪做对了什么?

比亚迪一季度的全球市场表现,用 “横扫千军” 来形容毫不为过,这场“中国风暴”的背后,不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跃迁的缩影。

我仔细研究了易车的数据统计,然后透过数据可以发现BYD出海的玩法,也就是底层逻辑,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不同于传统车企的 “中心辐射” 打法,比亚迪选择从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切入,通过泰国罗勇工厂、巴西本地化生产等布局,用性价比优势+爆款车型撕开市场缺口。

例如在泰国,比亚迪以 0.88 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击败丰田,背后是工厂竣工后产能释放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 “元 PLUS + 腾势” 双品牌的精准定位。这种 “先下沉再突破” 的策略,让比亚迪在 2024 年巴西市场排名从第 15 位跃升至第 10 位,BYD Shark 6的销量碾压竞品,成为增长最快的汽车品牌,到了201年第一季度更是一跃成为新能源销冠(2.14万辆),甚至总统卢拉亲自站台“代言”。

比亚迪一季度全球“霸榜”:中国智造如何改写汽车产业规则?-有驾

第二部分:用全场景产品矩阵降维打击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比亚迪在全球不同市场的车型布局,堪称教科书级。

在香港和新加坡,元 PLUS (香港称 ATTO 3)以 20% 的市占率力压丰田,凭借的是 15 万 - 20 万元价位段的 “油电同价” 策略;

在英国,宋 PLUS DM-i 成为 3 月最畅销插混车型,精准满足了欧洲消费者对长续航、低油耗的需求;

在澳大利亚,对标特斯拉 Model 3的海豹车型斩获《Drive》杂志大奖,成为5万澳元以下最佳电动车;

同样是在香港,腾势 D9 直接叫板丰田埃尔法,在 2025 年一季度斩获超 1000 台订单,切入豪华 MPV 市场,打破日系车垄断,甚至吸引香港政府采购作为官方用车。

这种 “经济型走量 + 高端树品牌” 的双线策略,产生了 “1+1>2” 的化学反应,完美适配不同密度的城市环境,让比亚迪在全球市场形成了 “多兵种协同作战” 的优势。

比亚迪一季度全球“霸榜”:中国智造如何改写汽车产业规则?-有驾

第三部分:用技术优势击穿“品牌偏见”

比亚迪的技术护城河在2025年第一季度得到充分体现。不同于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以性价比开拓市场的路径,为了完成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比亚迪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是以颠覆性技术创新来破解欧洲市场的痛点。

在澳大利亚,BYD SHARK 6 插混车型销量是第二名三菱欧蓝德的两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第五代 DM-i 技术带来的 2100 公里综合续航和 2.9L 亏电油耗。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击穿了消费者对混动车型的认知天花板,甚至让丰田普锐斯等传统混动车型显得 “廉颇老矣”。

在意大利,腾势登陆米兰设计周,“易三方泊车”引发围观热潮,消解市场对中国设计的刻板印象,高端化路径已经开始初显成效。

比亚迪一季度全球“霸榜”:中国智造如何改写汽车产业规则?-有驾

比亚迪的全球化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卡位+技术降维打击——在发展中国家靠性价比和本土化建厂,在发达国家靠产品力和品牌升级。

那么比亚迪的这三招绝学是否可以复制粘贴呢?我得出的答案是,可以,但很困难。

首先第一点,本地化生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比亚迪的战略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对他们来说出海不是“出口”,而是“扎根”。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等地的工厂建设,本质上是用 “中国技术 + 本地制造” 破解贸易壁垒。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通过雇佣本地员工(超 3000 人)赢得了政府支持。这种 “技术输出 + 就业创造” 的组合拳,比单纯的产品出口更具可持续性。但是,你学的会吗?

其次第二点,技术是通行证,但需“翻译”成市场语言。

比亚迪每年超 200 亿元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刀片电池、DM-i 混动等核心技术的全球领先和技术壁垒,但走出国门,光有技术还是不够的。

前面我也介绍了比亚迪的“一国一策”打法,不同的市场针对的消费者痛点截然不同,比如欧美看重安全智驾环保科技,东南亚看重性价比,南美黑哥哥们则需要皮实耐造——技术优势必须匹配本地需求,这就要求车企深入研究当地消费习惯,你学的会吗?

最后第三点,供应链管理要 “全球一盘棋”。

出海不是小打小闹,本土化生产不是简简单单的代工,而是全链条扎根。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从锂矿到芯片),采用 “核心技术自主 + 关键部件本地化” 的策略在出海过程中展现出强大韧性。面对欧盟反补贴调查,比亚迪通过匈牙利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进可攻,退可守,规避了关税风险。

很多国内车企在国外也经营多年,拥有属于自己的渠道,但这远远不够,必须要构建属于品牌自己的“生态链”,让技术、产业链、品牌生态像树根一样扎进目标市场的土壤,才能把命脉攥在自己手里。当欧盟反补贴调查、贸易壁垒、文化差异等“风浪”袭来时,只有全链条扎根的车企,才能稳立潮头。

比亚迪一季度全球“霸榜”:中国智造如何改写汽车产业规则?-有驾

其他自主品牌若想复制这种成功,必须明白:出海不是把车运出去,而是把产业链、技术标准和品牌信仰“种”下去,用技术创新定义产品,用本地化运营征服市场,用全场景布局改写规则,才能书写更多属于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