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百加速三秒内性能极限突破

零百加速3秒级、起售价23万的小米YU7,最近掀起了不小的讨论。有人说它“价格屠夫”,有人觉得它“来割韭菜”,但讨论最激烈的,恐怕还是一个简单又吓人的问题:这价格真的能挣钱吗?或者更直白一点:小米卖车是不是打算赔钱玩?毕竟,零百加速3秒的中大型SUV,光听配置就像在烧钱,23万的定价怎么看都不像在认真做生意。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合理。毕竟造车是出了名的“烧钱游戏”,尤其是电动车。行业里从来不缺例子:蔚来一季度亏几十亿、特斯拉用了将近10年才实现盈利、哪吒汽车靠融资撑日子。这还是“活下来的”;那些没活下来的,比如拜腾、赛麟,基本上都是亏到再也融不到钱直接倒下。所以小米这种一上来就猛给配置、低到“突破底线”的价格,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靠谱——挣钱?不存在的吧。

可这个事真的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吓人吗?拆开来看,可能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造车的成本逻辑。很多人看到小米YU7的价格第一反应就是:“这车肯定不赚钱!”为什么?因为他们会拿它和特斯拉Model Y或者蔚来ES6做对比。同样是中型SUV,这俩车起售价分别在26万和36万上下,配置相近甚至更低。小米YU7居然敢贴着20万这个门槛定价,难免让人觉得“不对劲”。

但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捋一捋数字。以YU7的23万预售价来看,假设它未来量产后每台车的硬成本(包括电池、电机、车身制造等)在18万上下,那么它能剩下5万的毛利空间。很多人觉得5万根本不够用,尤其算上研发、营销、售后等费用,亏钱是早晚的事。但问题是,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账本,真的不是这么算的。

电动车的成本结构跟油车不太一样,尤其是随着电池价格下降、供应链国产化率提高,材料成本已经大幅压缩。小米这种科技出身的企业,早就玩转了供应链议价能力。从手机到家电,它对“成本控制”的理解,恐怕比很多传统车企要深得多。更别说,小米的造车思路本身就是“高性价比”,也就是说,它宁可在前期压缩利润、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也要用价格吸引用户——这套打法,听着熟悉吧?没错,跟它的手机策略一模一样。

再说研发投入。造车新势力研发费用高的吓人,蔚来2022年的研发支出超过100亿,理想也在80亿上下。小米呢?雷军说过,小米未来10年会砸100亿美金造车,折算每年是70亿人民币左右。听起来也不低,但别忘了,小米的研发能力是多产品线共享的。它在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的技术积累,很多是从手机和IoT(物联网)领域“借”过来的。这种“跨界研发”方式,极大降低了成本摊销。换句话说,它花的每一块钱,可能都比同行“值钱”得多。

这些数字拆下来,你会发现,小米YU7的定价看似激进,其实是有底层逻辑支撑的。它并不是单纯的“赔本赚吆喝”,而是在用“战略性亏损”抢占市场。再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你就更明白了。

零百加速三秒内性能极限突破-有驾

特斯拉在2017年Model 3上市之前,也被无数人质疑“赔钱”;但马斯克敢硬着头皮砸钱,因为他知道,规模效应是电动车盈利的关键。蔚来花了几年时间“用亏损换品牌”,就是为了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再看传统车企,大众、丰田这些巨头在推广自己的纯电车型时,一个个也都是低毛利甚至负毛利状态,只不过它们有油车业务输血,亏得没那么明显而已。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小米YU7现在赚不赚钱,而是它能不能活到开始赚钱的那一天。这就是战略问题了。

小米的策略很明确:低价撬动市场、快速拉高出货量,用销量规模摊低研发和制造成本,然后逐步提升单车利润率。这套打法虽然危险,但并不是瞎折腾。只要资金链不断,供应链跟得上,小米YU7完全有可能把这条路走通。甚至可以这么说,它的“高性价比”定价,反而是让它在竞争中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如果它卖30万,就没人会买了。

当然,说到底,这一切都还是“理想状态”。车市不像手机市场那么单纯,尤其是售后服务、品牌溢价、用户体验这些“软实力”,小米还需要时间去补课。而且,电动车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太快,像800V快充、智驾芯片这些技术标准,每年都在升级。小米能不能跟上节奏,也是未知数。

但不管怎么说,小米YU7这次的定价策略,确实不像“赔本赚吆喝”那么简单。与其盯着它的价格和配置看得胆战心惊,不如多想想它接下来的几步棋怎么走得更稳。而这,也是整个电动车行业现阶段的缩影:看起来吓人的数字背后,藏着一场以规模为核心的长跑。所有人都在烧钱,但谁能笑到最后,不是看谁烧得多,而是看谁烧得值。

所以说,YU7的23万定价确实有点“超常规”,但拆开来看,它的每一步棋都在赌一个可能赢的未来。至于这个未来能不能兑现,恐怕得再过三五年才能见分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