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F的车友们,最近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
寻常划拉手机,冷不丁蹦出这么个醒目,谁不得麻溜儿地点进去瞅瞅?
现如今这汽车,跟咱老百姓的生活那是深度绑定,一天不开都觉得缺了点啥。
可一提到车,抛开那闹心的堵车油价,最怵头的莫过于“召回”俩字儿。
你说这帮车商,动不动就搞召回,到底是兜底负责,还是当初验收走了眼儿?
瞄一眼这次召回的牌子,还真不少,奥迪、沃尔沃、讴歌,甚至连宝马的摩托都掺和进来了。
再细瞧召回的由头,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仪表盘撂挑子、玻璃跟车身闹掰、尾灯泡水、减震器掉链子…… 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就拿奥迪来说,十几万台车因为仪表盘这茬儿要被喊回去。
试想一下,风驰电掣在高速路上,仪表盘突然给你来个“葛优躺”,车速、转速啥都玩消失,这不得吓尿?
别说菜鸟司机,老炮儿也得慌神儿啊!
厂家甩锅说是软件惹的祸,免费刷个机就OK了,可这背后的门道,恐怕没那么简单。
如今这车市拼刺刀拼得凶,恨不得把所有黑科技都一股脑儿地塞进车里。
可技术迭代这么快,是不是有点揠苗助长那味儿了?
软件bug,设计硬伤,各种幺蛾子层出不穷。
咱老百姓掏心掏肺地砸钱,买到的却是个半拉子工程?
再瞅瞅沃尔沃,一直拿安全性当幌子,这次竟然是因为玻璃粘合度拉胯要召回。
这可真是自己打脸,啪啪作响啊!
玻璃不结实,撞一下可能就脱离组织,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直接关乎人身安危。
厂家轻描淡写说是材料问题,重新糊弄一下就成。
关键是,以后还能笃信“最稳当”的沃尔沃吗?
还有讴歌,尾灯进水导致“失明”。
虽然听着没前两个那么惊悚,但晚上摸黑开车,尾灯罢工,也很危险的好伐?
厂家要免费加个线束,换个尾灯总成,可这种“小毛病”的冒头,也折射出厂家在细节上的漫不经心。
当然啦,咱们也不能一竿子撂倒所有车企。
起码敢于召回,总比藏着掖着强。
但问题是,召回之后呢?
消费者耽误的工夫谁来埋单?
对品牌的信任裂痕又该如何弥合?
其实,汽车召回这档子事,放在更广阔的视域里打量,也挺耐人寻味的。
一方面,彰显咱国家对汽车质量的监管越来越上心了,有问题就得硬刚,不能稀里糊涂。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汽车行业竞争的刺刀见红。
车商为了攻城略地,不断推出新款,堆砌新技术,但往往忽略了质量的把控。
当我们一窝蜂地将原因归咎于“技术不达标”、“供应链抽风”时,是否忽略了厂家对利润的追逐?
毕竟,压榨成本,加速量产,才能在惨烈的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这种“胜出”,是以透支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
汽车召回,就像一面照妖镜,映衬出汽车行业的浮躁和焦虑。
消费者盼着买到皮实耐用的车,车企想着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二者之间,一旦失衡,最终遭殃的,还是消费者。
所以,皖F车主也好,其他牌照的车主也罢,看到召回信息,别慌,先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爱车是不是榜上有名。
如果是,就去4S店溜达一圈,毕竟人身安全才是王道嘛。
至于车企,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别让“召回”成了家常便饭。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仅凭这次召回牵涉到的车辆总数,就足以说明问题的冰山一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