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日本的比亚迪车主,说出了他对比亚迪的使用体验,听起来挺有意思的。这个人是尾田,他是个工程师,开过特斯拉,现在又成了比亚迪车主,这话术简直是懂行人士现身说法。他强调,比亚迪在日本的优势,主要不是靠噱头,而是实打实的服务和本地化策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尾田说,他最戳他的是比亚迪的售后服务,现在日本门店遍地,截止到10月底,全日本已经开了66家门店。从北海道那边到冲绳,基本都能找到比亚迪店。试问:去修车方便不?当然!这对比特斯拉就差远了。特斯拉基本上就是线上买车,线下少,出了毛病找修理点还得打电话预约或发短信,搞得像在网上点外卖一样麻烦。
尾田还提到,比亚迪的本地化做得很到位。记得去年东京车展上,比亚迪新发布了海獭的K-CAR。这个型号,哈哈,说实话,有点像定制款。名字听着熟悉吧?从名字到外观,都特别符合日本人的审美和使用惯。车长在3.4米以内,刚好贴合日本狭窄街道的严格要求。还加了双侧滑门,过去的传统K-CAR在雪天打滑或隔音差的问题,技术上也花心思解决了。
我觉得比亚迪在日本火得原因,除了车型之前提到的接地气,服务跟上的。尾田还说,比亚迪搞了电池延长保修,官方认证的二手车店铺,还有合作的永旺商场,搞体验店,逛 malls 就能试驾。这在日本,意味着方便指数爆表。只要你愿意,打个车到商场,试了再买,根本不用担心摸不到底。他还笑着调侃:有些品牌,拼技术、拼噱头,售后网点都懒得布,只会靠那点黑科技撑门面,真是心累。你听,技术再牛,在日本卖车,售后才是真硬标准。
你有没有想过?还没细想过的话,我猜,日本市场的挑战在于排外。日本车市(不包括本土)市占率一直徘徊在6%左右,而比亚迪去年能在进口车中突围,单月超过800台,占了个配额。日本汽车市场那么排外,每年进口车加起来也就十几万台,而比亚迪还能搅局,是不是说明他们的车型和服务真的对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从供应链角度,你得明白,比亚迪在日本能做到这些,是花了不少功夫。单是建门店、组建服务团队,就不像是在国内快速铺放那么简单。得找懂日语、了解日本车市生态的团队,把制造和售后体系无缝结合起来。尾田还提到,他的朋友有一台进口的日系车,售后苦不堪言,平均两次修理换零件,结果比亚迪一款新车,正常用下来,电池续航还不比新车差,保养也比以前的日系车省心多了。
说到这,你会不会好奇,国产车怎么做到在日本站稳脚根?其实我觉得主要得靠用心这个词。在供应链环节,像电池、零配件这些,都是从标准化到本地化逐步折腾出来的。每次我去比亚迪的店,除了看车服务员们的热情,还能感觉到他们在学日本的服务文化,还像在学打拳一样,像是打得越来越顺畅。
也不是说比亚迪就完美无缺。还有几个疑问让人琢磨:电池寿命能坚持多久?新车的保值率有什么表现?我只看了个样本少的估算,大概不到两年,二手车折价还能保持70%左右,算不错了。毕竟,日本市场对于二手车的保值传统很深厚,这点比国内要复杂得多。
这个市场的变化,让我越来越觉得:买车不光是买个代步工具,还是个生活伴侣。尾田大哥说得对:后续服务才是真王道。你觉得日本会不会再出现像比亚迪这样突围型的国产品牌?抑或说,传统日系车会不会被这股新势力蚕食得越来越厉害?我还真没那种预判……(这段打个比方,也留一点悬念。)
对了,最后还想问:你觉得,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比亚迪走出海外,最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是那份用心?还是还有其他的秘密武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