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日本曾一度准备投下几百亿元,赌上整个国家的颜面,去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大飞机”。但现在,三菱飞机的注册资本竟然从1350亿日元砍到了只剩可怜的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才不到三千万。你说,这是在开玩笑吗?可数据摆在面前,这场持续二十多年的航空赌局,最后换来的,是一地鸡毛。有人说,日本航空工业就像曾经盛极一时的泡沫经济,表面风光,终究守不住梦想。可让那么多大企业一起集体折戟,这到底是市场的无情,还是技术的短板,更或是制度上的宿命?日本究竟输在了哪里?中国赶超背后还有哪些玄机?这一切,恐怕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话头一转,咱们得先承认一点:日本造飞机,真不是一时脑热。往回翻翻日本的历史底牌,二战时期的日本,可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飞机大户。你知道那时候月产多少飞机吗?2380架,全年度产量六万多架。这什么概念?打仗也靠流水线。可惜,风头正劲迎来的却是战败清算。美国人进了日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厂子全砸、飞机全烧,人全遣散。日本航空圈瞬间变成真空。就在外人以为已成废墟时,时间来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里头有点像电视剧里卧底翻身,原本被赶走的工程师又被美军请回来替他们修飞机。这波“曲线救国”,让日本航空又找到起死回生的机会。
可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解读?有一种说法是“美国扶植的苗,终归是盆景”,意思是美国让你帮修飞机行,但你想自己当大棵树,可能没那么容易。也有人反驳:“同样和美国搭线,为啥日本这次却能重回产业链?”三菱、川崎,几十家公司连起一盘棋,连丰田都拉来当队友。更关键是技术参与,从波音737到787,日本的零部件占比一路走高。这时候悬念出来了——既然分工能做得这么好,为啥轮到全自主的大飞机,就非得摔个大跟头?
咱们展开聊聊。日本不是没有技术,修波音、做部件样样精。波音767用的零部件,日本贡献了16%;777变成了21%;等到波音787,干脆35%都交给了日本造。从外壳到复杂的结构件,甚至飞机核心系统里头,都有日本“造”的身影。说他们搞不了高精度零部件,那绝对冤枉。但人家迟迟造不出自己的“整机”。
2007年,三菱重工拉着川崎、富士、石川岛这些大腕们,浩浩荡荡启动MRJ大飞机项目。宣传口号“亚洲第一大飞机”,美得很。技术参数一个接一个,低阻设计、创新发动机、空间比拼空客,外加美国打头阵的大订单。更有人预测:“这要是成了,以后中国和印度的市场都得被日本横扫。”
你猜普通日本老百姓咋说?有人还是很务实:“市场就那么大,拼不过欧洲的空客,美国的波音。”有人满怀期待,“我们不一定能成,但我们得试一次,不能永远给别人打下手。”但等到交付日期一拖再拖,投资数字越写越小,很多原本兴奋的人,脸上全变成问号。
大家以为问题解决靠的就是砸钱。可现实给了当头一棒:原本2013年就该交机,结果推了六次,推到2020年还没动静。外面看着热闹,里头压力山大。美国老大哥的订单也不是吃素的,眼瞅交不出来,客户们就像预定了婚宴却迟迟等不来主菜的新娘家长,脸色全变了。连发动机都是从美国买的,好不容易有技术创新,还因为系统集成跟不上,做不到“全家桶”式的交付。
反方声音也很快冒出来。有人说,“你看啊,美欧公司联合制裁,核心技术人家卡你脖子。”也有人不客气地指责政府不作为,“一边高喊自主创新,一边还得靠外国技术,真正的痛点从没解决。”更有人问,“三菱不是有钱有经验吗?他们失败,就是因为日本市场太小根本消化不了。”
整个项目组陷入集体焦虑。不光投资下来血本无归,心气也消磨了。项目团队走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流失跟流水线一样流得欢。看似风平浪静,其实老底都快掏空了。
就在大家都快放弃的时候,真正的转折发生了。全球大飞机行业的格局,悄悄翻了个底朝天——中国的ARJ21“后发先至”,C919一飞冲天。这一幕,说白了比剧情大片还震撼。中国商飞厂房门口那句“长期吃苦、长期攻关”,成了真实写照。同期起步,ARJ21不仅按交期成功首飞,还大批量进入市场运营。C919更是国产大飞机的门面,一步步迈进国际市场。
日本这时候才发现:光有技术、光有老外订单,没有国家的战略意志背书,全靠企业“单打独斗”,真玩不转。中国这边不光市场规模大,连市场准入、产业链协同、政策资金都做到了链环式补位。最关键的,国家把产业命运绑在一起扛,日本还停留在“企业赌自己未来”的玩法,结局一目了然。
前面提到美国主导的产业分工,大到可以让日本成为波音的中流砥柱;可当真正把整机推出来,遇到技术卡点、市场壁垒时,美国和欧洲一下子变脸,根本不给机会。前期铺垫的“吃亏的只有小弟”,到高潮时被彻底印证——波音的市场就是波音的,空客的份额谁都别想碰。
外界一片叹息,三菱飞机倒下,MRJ从神坛到尘埃,成了行业里头的反面教材。公司减资几百个亿,订单全黄;大量航空人才不得不“改行”。表面上,项目团队解散,厂房逐步关停,大家以为这是件关起门反思的小事儿。
可里头的危机更大。首先,大飞机这条赛道想再东山再起,恐怕很难。团队解散、供应链瓦解、技术积累断档,这些损失难以估计。而且日本国内市场容量就那点儿,做整机没法跟欧美拼规模,成本再摊不薄,没有持续订单,产业链只会越来越散。
新麻烦还没完。国际民航新兴国家来势汹汹,中国商飞越做越大,俄罗斯、韩国也跃跃欲试。“空心化”“高龄化”“创新力衰减”和“技术人才外流”这些老问题一次性爆发。哪怕日本依旧在波音、空客的大零部件供应链霸榜,风险也大大上升。万一波音有一天换供应链、国际格局变了,日本的依赖模式简直像是押错了最大一把宝。
更糟糕的是,日本国内高校航空专业毕业生锐减,年轻人对航空研发兴趣大降,整个行业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企业之间缺乏创新激情,只能靠老本吃饭。这跟九十年代日本家电产业走下坡路,何其相似——“技术强终究敌不过想象力枯竭和市场饱和。”
你说说,这场大飞机梦,日本到底是输给了技术、市场,还是腿拌在自己体制上?有人说是老美捏着脖子不让喘气,也有人抱怨日本市场太小根本装不下这么大个儿的飞机,还有的人信誓旦旦地认为,“只要政府再多给点钱,早晚能熬出来”。可惜哈,事实永远不给“如果”开门;泼出去的水,捞都捞不回来。难不成真要指望波音、空客良心发现,改天把整机业务拱手让人?要真能这样,那太阳可能真的要打西边出来了。
再看看中国大飞机,用几句标语憋出来的劲头,国家和企业像拧成了一根绳子。这不光是“舞台够大”,而是让所有配套都围着目标转。资源整合、政策倾斜、市场拉动,一个因素都不少。反观日本,分工细致当了几十年“高级代工”,最后拉出整机还没“装配工”来得稳。这不是精打细算,是“算计精,却输在关键时刻的迟疑”。
按理说,日本技术强、工艺细、供应链深厚,不该连飞机都做不成。可一点风洞技术不全、核心集成短板、小市场的命门都在,被堵个正着。拿三菱航空失败来说:要夸,实在夸不出来;要批评吧,人家打了二十年都没吃下这块“硬骨头”。不得不说,日本的坚持和执着值得点个赞;只不过,有些时候,方向选错了,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日本大飞机项目的失败,究竟该怪技术跟不上,还是市场大小注定成败?又或者说,压根就没必要和美国、欧洲硬碰硬,只做零件才是聪明人的选择?不过,既然号称制造业的“精工细作”,连自己家的飞机都造不成,这让人家波音、空客怎么看?各位觉得,是不是该有点自己的争气劲,还是认命当“代工王”?说说你的看法,到底是拼技术心气,还是认清现实吃老本?欢迎评论讨论,这问题可见仁见智——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