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这事儿,最近是甚嚣尘上。
一票车主,尤是那些豪掷千金选装碳纤维前舱盖的,现在是真闹心窝火。
他们觉着雷军当初鼓吹的“空气动力学风道”、“轮毂散热”,如今看来,更像是个华而不实的泡影。
这不,有人直接呛声雷军,要他谨守诚实本分。
话讲回来,这事儿伊始就颇具玩味。
小米SU7,自带主角光环,雷军亲自擂鼓助阵,加之“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句slogan,直接把期许值拉到了顶格。
52.99万的Ultra顶配版,上市次日订单便突破一万五,这速度,堪比当年哄抢iPhone的盛况。
可眼下呢?
这碳纤维前舱盖,竟成了引爆舆论的导火索。
车主杨雷直言,当初就是奔着那个“双风道镂空设计”去的,视其为Ultra版的精髓所在。
结果,实车一到手,汽车达人们一番拆解、一番测试,嚯,风道小的可怜巴巴,压根儿没连接到散热系统。
这下,车主们群情鼎沸,倍感遭了“诓骗”。
小米这厢反应倒也麻溜,发了份致歉函,称此前措辞不够周详,这风道主要还是为了“复刻外造型”及“裨益前舱散热”。
继而,给出了补偿方案:未交付的可以改回铝制机盖,已提车的则奉送两万积分。
然鹅,车主们并不买账。
4.2万的选装,你现在打发区区两千块积分?
这落差也忒大了点吧!
更何况,改回铝制机盖,还得重头排队,等个天荒地老,谁能忍受?
“高端车主更在意驾车带来的身份象征和情绪价值”,这话乍听有些玄乎,可细品一番,倒也确有几分道理。
砸下重金购入顶配,图的无非是个卓尔不群,如今发觉这“卓尔不群”只是个花架子,心里那份失落感可想而知。
此事,往大了说,攸关信用。
华东政法大学的翟巍教授也发声了,小米这波宣传,兴许涉嫌“片面介绍产品”及“使用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措辞”,搞不好就触犯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损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当然,咱也不能一概而论。
小米涉足造车,毕竟是新手上路,经验尚浅情有可原。
但关键在于,这事儿的善后方式,是否略显“互联网思维”了?
您琢磨琢磨,互联网公司,致歉送积分是惯用伎俩,用户早就见怪不怪了。
可汽车不一样,动辄几十万的物件,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品质与信任。
说句实在的,小米汽车能火爆,很大程度上仰仗雷军的个人魅力与米粉的力挺。
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粉丝的忠诚度是柄双刃剑,一旦信任瓦解,反噬之力亦不可小觑。
实则,这些年来,新能源车企马失前蹄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的夸大续航里程,有的虚假宣扬自动驾驶,最终都落得个口碑一落千丈的下场。
盘和林教授一语中的,车企还是得做出“差异”与“个性”,可支撑这些的,是技术实力,而非徒有虚名的“噱头”。
造车头等大事是安全性,得脚踏实地才行。
小米当下所面临的,不仅仅是SU7 Ultra的危局,更是品牌信赖度的严峻考验。
倘若处置不当,兴许会波及到后续车型的销路,特别是即将面世的YU7,那可是要直面特斯拉Model Y、问界M5/M7这些狠的。
小米的营销,一向都是与雷军的IP紧密捆绑。
这招奏效,但风险也高。
雷军成了网红企业家,企业声名鹊起,可一旦出岔子,他也成了首当其冲的问责对象。
回到最初那桩事,车主呛声雷军“谨守诚实本分”,这不仅是对一个企业家的期盼,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警钟长鸣。
毕竟,造车可不是儿戏,赤诚才是制胜的终极法宝。
归根结底,这事儿也给咱敲了个边鼓:买东西,尤其是大件,别光听信天花乱坠的宣传,得多做做功课,货比三家才是硬道理。
毕竟,谁的钱也不是白捡的,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才是正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