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合资欣旺达,左手宁德时代,销量压力与供应链博弈

小时候看侦探片,总有一个规律:表面一团和气,暗流却涌得欢,真相往往藏在貌似平淡的举动里。

这两天吧,理想汽车和欣旺达悄悄合资组了个“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消息一出来,圈内人都在疑惑:这又是要放什么大招?

表面看,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公司牵手合作,好像也没什么特新鲜的。

毕竟谁家新能源不是拼命在电池上折腾?

但你仔细琢磨嘛,这里面还真不是简单的相互看对眼、友好交流那么直白。

一半投资,一半利益,说白了这是恋爱变成了“领证”,你我成了真正利益共同体。

而且选在这个时间点,理想的算盘里到底是算啥?

业绩压力,真的能靠抱团取暖扛过去吗?

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拆拆这个合资的台面和底牌。

先来说这个合资公司。

理想和欣旺达各占50%,说是吃亏,两边谁都不乐意,分家又说不出口。

干脆一人一半,你家有电池,我家有整车,咱都是自家人了。

理想汽车合资欣旺达,左手宁德时代,销量压力与供应链博弈-有驾

公司日常就是生产、制造并销售电动汽车用锂电池,主营业务没弯弯绕,走的就是明牌。

欣旺达是干电池的老把式了,在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公司市值蹭蹭往上涨。

理想汽车呢,作为新势力标杆,这几年日子还过得挺滋润,一直到今年,突然就有了点小麻烦,毕竟谁家新势力都逃不过“销量的魔咒”。

数据是真话不会骗人。

双方关系其实早就不一般。

时间得往回拨——8年前他们就牵上线了。

2017年,欣旺达动力和理想首次对接合作,后来一路就联姻,什么研发、质量、制造、交付,各种板块打包合作。

都说企业之间合作能长久吗?这些年不光没闹分手还越走越近。

到了2022年,理想还特意拿出4个亿投资欣旺达动力,结果现在持股比例是2.14%。

有人说,这2.14%是不是太少了点,聊胜于无嘛。

但其实,企业间你来我往的气氛才是最值钱的“股票”。

到今年三月份为止,欣旺达的港股招股书上显示,理想已经是欣旺达的大客户之一,光是在欣旺达那儿拿货贡献的营收就占了5.8%。

有了合资公司,利益更绑定,亲密无间直接升个级。

不过,理想不是只跟欣旺达搭伙过日子。

就在合资公司刚成立那会儿,9月18日,它又和电池霸主宁德时代签了五年全面战略合作。

宁德时代霸榜多年,电池圈的老大哥没跑。

据说双方要在电池安全、超充技术这些高地深度合作,还要把“电池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一起搞起来。

宁德时代承诺:我来给你家所有车型供电池,全线覆盖,三元锂、M3P、磷酸铁锂、钠离子,有啥上啥,别挑了。

这么一来,理想左手握欣旺达,右手牵宁德时代,满满的电池供应线,后院不担心失火,球都下得挺圆。

有理想的车主就说了,合资建厂肯定能降点成本,但最关键的是品控。

有了自家厂,电池质量稳当了,承诺能落到实处,客户纠结点少了,选车就不怕“翻车”那种大事。

再看看圈里这几年怎么“组队”。

理想和欣旺达不是头一对造车厂+电池厂的CP。

欣旺达和东风,中上汽、广汽、吉利联手宁德时代,整个圈子在玩“强强联合”,生怕掉队。

可不是乱搭配,每次都是想保住供应链安全,别哪天电池短缺,生产线一停,老板直接吃土。

但这事不光是“备保险”。

“合资”的隐藏好处搁在利润上才有说头。

新智派的袁帅说得明白点:合资,就是让车企和电池厂变成了利益共同体,两家一起参与电池的生产和管理,能保证电池稳定供应。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电池厂哪天掉链子,整车厂难不成自己去搬锂矿?

当然扯不上。

有了合资公司,利润结构明显改善。

过去电池环节利润基本都是电池厂吃掉。

现在合资了,车企也能分一杯羹——电池业务的钱,怎么着也要有一份。

而且纯看利润分配,这几年明显产业链的蛋糕往电池这一块堆,谁插得进去谁有戏。

数据更扎心。

近5年车企利润不断流向“电池环节”。

上半年电池环节分走了行业大半的利润,造车的辛苦,赚的钱全进了电池厂腰包,情何以堪。

说句夸张点的,整车厂搞电池的心情,等同于大厨对自家酱油的掌控热情。

说句简单的,这叫主动权。

不用怕被掐脖子,Key资源在自己手上,心里踏实多了。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也直言不讳:“合资建厂能把供应链安全度提升一个量级,还能改善单车净利。”

他也友情提醒——一旦股权绑定,路径依赖就来了,万一销量或技术路线出问题,风险反过来又压到整车厂头上。

你以为把电池厂抱牢了,未来啥都省心,其实风险也一块打包进来,别到时候一地鸡毛。

说到底,这合资不是随便组团,是一场利益权衡,得看谁能hold住。

但最值得琢磨的,其实还是理想汽车的“小算盘”。

外表风光,底牌其实暗藏紧张。

前几个月理想汽车的数据其实不太好看。

2025年二季度营收是302.46亿元,同比下滑4.5%。

净利润只剩10.97亿,比去年11亿基本原地踏步。

什么原因?

财报说了,交付量虽然提升了,可平均售价掉了,钱进得没那么爽快。

三季度展望更让人绷紧神经。

预计交付量9万到9.5万辆,同比减少41.1%到37.8%,收入更是缩水到248亿-262亿,同比下降幅度42.1%到38.8%。

更狠的是,前几个月交付数一连3个月都在跌。

今年8月理想交付新车2.85万辆,排月交付榜单第二。

但这已经是连续下滑的第三个月,头部造车新势力罕见的负增长出现了。

今年年初喊着2025年销量要冲70万辆,现在降到64万辆,目标不得不调低。

6月份销量是3.63万辆,同比下降24.1%。

7月更惨,降到了3.07万辆,同比下降39.74%。

搞错了没?

行业销冠也要吃“降速的苦”。

不过也不是没亮点——理想汽车的毛利率还是挺稳,二季度整体到了20.1%,车辆板块也有19.4%。

现金储备1069亿,手里的钱还撑得住,短期不会缺粮断水。

财务官李铁坦言,第三季度毛利率能保持在19%左右,这水平算不错。

新车上市节奏没被影响,i8、i6等车型按计划上线,工厂也是满负荷开工,9月准备交付8000台,冲刺1万台。

忠粉们看到新品陆续登场,也没丧失信心。

所以,一边是销量和业绩的压力,一边是坚挺的毛利率和充沛的现金,理想汽车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夹缝。

有成绩,但危机感也有。

这么一折腾,把合资公司的动作一放,核心目的就不言而喻——稳住供应链,掌握更多主动权,把电池利润抓在自己手里,同时,为未来铺路,别最后成电池厂的“打工人”。

当然,这不是只理想一家想明白了,整个造车圈都在琢磨怎么不被卡脖子,怎么能多分点利润。

产业链上游的生态,早就是“资源为王,技术为皇”。

理想汽车合资欣旺达,左手宁德时代,销量压力与供应链博弈-有驾

你谁能在核心环节插得进去,谁就能多拿点筹码。

合资公司说白了,是一种利益绑定,也是对抗行业风险的一种策略。

但话又说回来,好处有了,压力也来了。

股权同步,技术路线绑死,万一未来新能源市场走向和自己预期南辕北辙,拆伙不是件轻松事。

风险和收益是硬币的两面,不想摔倒,只能提前下盘活棋。

汽车,这个庞大工业,正处在彻底变革的风口浪尖。

一家车企的每一次举动,说不定就是行业未来的风向标。

理想和欣旺达合资,既是经济上的权宜之计,也是技术和供应链上的“自救”。

但能否保证持续安全,持续盈利,还得看市场的脸色。

车市风云变幻,每一份合资、每一次战略合作,都是企业博弈、机遇和风险的汇总。

这事怎么看,大家咋想呢?

你觉得理想牵手电池厂是长期稳健,还是短期救火?

合资模式,真能破解周期难题吗?

留言区来聊聊,你怎么选?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