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分析比亚迪从电池小厂到全球新能源巨头的崛起之路中,王传福与李柯这对“夫妻搭档”的核心作用。他们的“战略互补”与“长期主义”是比亚迪成功的关键,王传福以技术和战略奠基,李柯以销售和市场开疆拓土。
王传福和李柯
出身贫寒的王传福,童年因父母相继离世,靠哥嫂打零工供他读完高中、考上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深造,师从电池专家吴奇,一头扎进电池材料研发,一干就是8年,从助理工程师做到研究室副主任,手里攥着多项电池技术专利。
1995年,他辞掉铁饭碗,跟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在深圳租下旧车间,带着20多个员工创办比亚迪,初期只做一件事,研发可充电电池。
当时日本电池垄断市场,他带着团队用“人工+半自动化”模式降成本,研发出镍镉电池,三年就把产品做到国内第一,1998年打入诺基亚、摩托罗拉供应链,成了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
2003年,他突然宣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要造新能源汽车,股东反对、同行嘲笑“门外汉造车”,但他盯着石油危机和环保趋势,认定“电池技术能让汽车变天”,硬是顶着压力把电池技术嫁接到汽车上,从电池到整车,一步步啃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硬骨头。
复旦大学毕业的李柯,当时在深圳一家广告公司做客户总监,月薪两万,1996年听说王传福创业,直接辞了职,拿着三千块的月薪进了比亚迪。
她到岗时,公司销售全靠王传福带着几个人跑,订单记在本子上,欠款收不回,客户资料混乱,她花三个月理清楚所有客户,给业务员定了“拜访三原则”,带样品、签协议、催回款,又搞了“阶梯提成制”,卖得多提成比例跟着涨。
还建了客户档案库,把欠款客户按风险等级分类,亲自带队去催款。半年下来,公司应收账款从300多万压到50万以内,现金流活了。
她又盯着国内手机厂商,1997年拿下波导、TCL的电池订单,1998年带着样品去香港参展,说服飞利浦采购比亚迪电池,让公司销售从1996年的800万冲到1999年的2亿,成了王传福技术研发背后最稳的“钱袋子”。
夫妻内外互补
王传福带着团队在车间啃技术,从电池材料配方到整车电控系统,把实验室里的专利一个个变成生产线能跑的产品,他拍板造车时,内部技术团队有犹豫,他就带着工程师蹲工厂三个月,拆解传统汽车底盘,把电池包塞进车身,硬是把技术方案落地。
李柯则在外面跑市场,王传福刚画出新能源汽车草图,她就带着样车去欧洲参加车展,跟经销商讲“电池续航比同级车多100公里”,拿下首批订单。
国内市场她盯着政策风向,2008年国家推新能源补贴,她连夜调整销售策略,把比亚迪电动车送进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让技术研发的成果快速变成实实在在的销量。
两人一个在厂里盯着生产线的良品率,一个在外面盯着客户的订单量,技术和市场的轮子一起转。
2003年宣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时,股东会上反对声一片,连投行都劝他“专注电池更稳妥”,但他和李柯关起门算完账,第二天就把刚上市融到的20亿全部投进生产线。
从德国买二手设备,带着工程师拆了装、装了拆,用三年时间把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塞进汽车底盘,2008年推出首款新能源车F3DM时,账上现金只剩3亿,李柯却跟销售团队说“这不是赌,是熬,熬到市场懂我们”。
2005年开拓欧洲市场,她没带翻译,只揣着3万美金和一箱电池样品,在德国科隆租了间月租800欧元的阁楼,白天跑展会蹲在展台角落发传单,晚上对着字典啃当地经销商名录。
有次为见大众采购总监,在工厂门口等了三天,对方扔来句“中国电池造不出好车”,她就把电池样品留在对方办公室,附张纸条“三个月后再测,衰减超5%不要钱”。
半年后,终于拿下意大利一家小型电动车厂的订单,首单赚了80万欧元,她在邮件里跟王传福说“欧洲人认实在,咱们慢慢熬”。
布局全球业务
李柯从香港起步,1997年在尖沙咀租了间小办公室,注册比亚迪海外贸易公司,白天带着电池样品跑电子展,晚上跟香港代理商学外贸流程,把东南亚市场的订单从每月几千块做到30万。
以此为跳板,1998年她带着3个人的团队去欧洲,先在荷兰鹿特丹设办事处,一边盯着飞利浦的电池供货,一边跑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蹲在三星展台旁边发传单,硬是把比亚迪电池送进德国电信的供应商名单。
1999年转头攻美国市场,当时摩托罗拉正找替代电池供应商,她带着工程师飞芝加哥,在对方实验室守了两周。
现场测试电池循环寿命,从300次跑到500次,终于拿下首批500万颗订单,接着又啃下诺基亚北美电池业务,让比亚迪海外销售占比从1998年的15%冲到2001年的40%。
后来新能源车业务起来,她又在欧洲建了10多个展厅,2020年带着汉EV参加慕尼黑车展,直接把车开到展台中央,当场签了2万台欧洲订单。
如今比亚迪海外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从电池到整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网络连成片,在巴西、泰国、匈牙利建了生产基地,连充电设施都跟着车一起卖到海外。
结语
王传福的技术研发和李柯的市场开拓深度配合,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三电技术的突破和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市场覆盖,都是这种互补的结果。
面对质疑坚持造车、海外市场从零起步,住廉价酒店亲自参展,半年实现盈利,这些关键决策和深耕行动,体现了对长期价值的执着。这就是比亚迪从电池小厂到全球新能源巨头的底层逻辑。
未来,这种模式会继续带着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赛道创新扩张,成为中国企业以小博大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