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MEGA又起火的新闻刷屏了,说实话,看到这种事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新能源车火了,不是那种市场火爆,是真的车烧起来了。
昨晚上海徐汇那辆理想MEGA,开着好好的突然着了火,十几秒直接成了“骨架标本”,把人都吓坏了。
幸好司机和乘客都反应快,车门也顺利打开,没出人命。
但这事背后的问题,咱们真得好好聊聊。
其实这已经不是头一次听说新能源车自燃了,大家现在对这事也见怪不怪了。
你看网上视频,车子并没撞着啥东西,也没磕到底盘,结果底下电池突然冒烟,再一会儿火苗窜出来,几秒钟就全烧了。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用的液态锂电池,虽然技术越做越成熟,但还是怕高温,怕短路,遇到点特殊情况就可能自燃。
这种事不光理想有,蔚来、小鹏、特斯拉、甚至最近火爆的小米也都出过类似的事故。
区别在于,有的车是撞了才着火,有的就直接无征兆自燃。
说实话,大家买新能源车也不是傻子,都知道这玩意儿有风险,可谁也不愿意这种事轮到自己头上。
你说我花几十万买了辆新车,还是大牌子,结果突然烧了,这心理能受得了吗?
尤其这次理想MEGA的事,如果最后查出来不是外部撞击什么的,就是电池自己出问题,那对品牌形象绝对是一次重伤。
你看小米车前阵子起火,网络上各种嘲讽,难道轮到理想大家就能嘴下留情吗?
现在消费者对这些事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觉得新能源车起火是理所当然,其实这就是行业里一件件事故堆出来的结果。
回头看看理想MEGA今年八月在杭州也有一起自燃事故,那回是因为车子被撞,后来车主还在网上感谢理想,说是车门开的顺,自己捡回一条命。
网友们看了都懵了,心说车门能开这不是本来就应该的吗?
而且你车都起火了,还要谢厂家,这逻辑好像哪儿怪怪的。
有意思的是,这次上海的事故理想第一时间回应,专门强调“车门顺利打开”。
我就想了,什么时候开始,车祸后门能开、车门把手好用变成值得夸的事了?
以前咱们开燃油车,门把手都是纯机械的。
遇到事故,只要门没变形,拉一下就开。
现在新能源车为了外观漂亮,搞各种隐藏式门把手,结果开门这个动作就得依赖电子系统。
只要电子系统坏了、断电了,门把手弹不出,门锁也解不开,关键时刻人就被困在车里了。
有些厂家把“事故后能打开车门”当成宣传点,但其实机械锁和电子锁完全可以共存。
比如有的车企还在隐藏门把手里加了机械拉线,关键时候能救命。
可这东西加上去成本就高了,厂家为了省钱、拼价格,很多就直接砍掉了。
据业内人说,这玩意儿每辆车多花一两百块,量大了成本就蹭蹭往上走。
有人说新技术带来新风险,我觉得吧,该省不能省,该花的钱就得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但其实门把手只是治标不治本。
你想,事故发生后门能开当然好,但更关键的是不要让事故发生,或者尽量降低发生的概率——这就要看电池本身的安全性了。
现在市面上的理想MEGA用的是三元锂电池,电芯还是宁德时代生产的。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算是巨头了,全球电动车三分之一用的都是他们的电池。
你别看技术领先,电池还是会出事。
不是说宁德时代技术不行,而是目前这种主流液态电池结构复杂,还真不耐高温,一旦短路或者外部挤压,发生自燃的概率就非常高。
虽然各家都在做电池包的安全设计,但电池发生热失控时,真遇到高速撞击或者极端环境,危险还是防不住。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新能源车就没救了吗?
其实行业现在最有希望的就是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用的不是液体电解质,而是固体,理论上即使发生热失控也不容易自燃。
它能量密度也高,续航更强,有些试验品都能达到1000公里续航了,而且充电速度也非常快。
像丰田公开资料说,未来固态电池充电十分钟就能跑1000公里。
听着很美好吧?
但现实是,固态电池现在量产成本太高,循环寿命也还没解决,想产业化至少还得3到5年。
中国这方面专利不少,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院、清华大家都在研究,技术壁垒也慢慢建立起来了。
比亚迪说自己的全固态电池今年完成了中试,中科院联合清华搞出来一组100kg的固态电池,续航也能干到1000公里。
大家都知道,电池安全是新能源车进一步普及的最大障碍,所以全行业都在拼命突破。
除了电池,还有些脑洞大开的方案,比如电池弹射技术。
一旦电池包出问题,直接“弹出去”,听着很科幻,但网友们都说这不是解决问题,是把危险转移出去,万一砸到人怎么办?
公共道路可不是实验场,消费者也不是试验品。
这种方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核心技术上,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说到底,科技进步是好事,新能源车也确实是未来趋势。
可再牛的技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动力电池做得再牛,厂家降本再狠,消费者的钱是用来买安心的,不是买惊吓的。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家都拼续航、拼智能、拼外观,安全反而成了大家容易忽略的点。
但实际上,不管是电池还是门把手、车身结构,都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就像这次理想MEGA的事故,虽然人都安全逃生了,但对品牌的伤害、对行业信心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咱们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上,尤其电池领域已经走在全球前列了。
固态电池技术壁垒慢慢建立起来,未来几年应该会有大的突破。
只要厂商们把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愿意为用户多花点心思和成本,技术再进步一点,事故再少一点,大家对新能源车的信任会越来越强。
等到真把电池安全做到了,续航和充电也都没问题了,那中国新能源产业绝对能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这场技术突围,其实关乎整个产业链。
上游电池材料、技术专利,核心供应链,下游整车厂、售后服务、消费者体验,每一环都得跟上。
电池安全解决了,续航焦虑消除了,谁还会纠结开门难不难?
到那时候,大家买车不再担心自燃,不用追着厂家问车门能不能开,新能源车自然会成为主流,整个产业链也会重构,机会更多,风险更低。
当然,这些理想很美好,现实还需要时间。
眼下,消费者买车还是得擦亮眼睛,无论是理想还是其他品牌,安全配置该有不能少,技术细节能查就查。
厂商也别光想着降本增效,安全问题一天不解决,市场信心就一天不牢靠。
每一次事故,都是一次警钟。
如果一辆车烧了,大家还在“感谢”门把手好用、能逃生,那其实是无奈,是对现状的不满。
车门能开是底线,不是彩蛋。
只有把底线守住了,把安全做到极致,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最后想说一句,技术变革的路上总有磕磕碰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希望未来几年固态电池真的能大规模落地,让车企不再用“门把手顺利打开”当亮点宣传,而是把安全做成理所当然。
到那时候,大家买新能源车也能心里踏实,不用再担心哪天车开着开着突然成了“大火球”。
这才是科技进步该有的样子,也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幸福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