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细琢磨起来,颇有些“反常合道”的意味。一边厢,新锐势力声势烜赫,恨不能朝夕之间改天换地;另一边,老牌劲旅上汽不动声色地来了个“四连涨”。这就好比学堂里两种学子,一种成天咋呼着要蟾宫折桂,一种埋首书堆,结果名列前茅。你说,这喻示着什么?
区区4.6%的增幅,听来波澜不惊。然则,置身于整个华夏车市的洪流之中,这委实堪称“逆水行舟”。要知道,不少新晋车企还在枵腹从公,勉力求存,而传统车企的日子亦不好过。上汽这番作为,颇具“老当益壮,未坠青云之志”的风骨。
新能源车销量达12.8万辆,占总销量的71.7%。这个占比,颇为惊悚。众所周知,当下乃新能源之纪元,而上汽竟能将燃油车比例压至如此之低,足见其于新能源领域,确乎倾注了心力。固态电池、与华为携手,皆是真金白银的投入。鄙人一友曾试驾其与华为合作之车,归来后啧啧称奇,直呼“如丝般顺滑”,谓之如驾驭未来之座驾。由此可见,老牌车企一旦鼷腹鹪枝,其底蕴实力,实不可小觑。
自主品牌占比逾64%,这个数字背后,是上汽的刮骨疗毒。合资品牌滞销,则锐意发展自主品牌。智己汽车的崭露头角,上汽乘用车的增势,皆昭示着中国品牌的高端化,并非镜花水月。犹记得去年车展上智己L7的鸥翼门?彼时便觉此车颇具巧思,今朝看来,此番巧思,竟还颇为靠谱。
海外市场售出30.6万辆,上汽的鸿鹄之志,绝非仅限于国内。其正推行“Glocal战略”,简而言之,即“全球本土化”。非于海外徒售车辆,而是在当地设厂、搞研发,真正融入当地市场。譬如MG在暹罗,已然化身为“国民车”。此种品牌认同感,较之单纯的销量,更具价值。坊间传闻,其于欧罗巴市场亦混得风生水起,份额竟达25%,这才是真正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
然则,熠熠生辉的数字背后,亦暗藏诸多隐忧。合资品牌颓势难挽,五菱仰仗低价冲量,海外市场增势亦趋于迟缓。凡此种种,皆为上汽不可等闲视之的挑战。可喜的是,其并未被眼前的成就冲昏头脑,而是将资源倾注于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长期项目。此种战略定力,方为穿越周期的圭臬。恰如登山,不可仅顾及眼前的几步,更须洞悉方向,择定路径。
故而,上汽的“四连涨”,非仅为销量的一次回升,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其正以技术、品牌,于全球市场之上,竞逐话语权。这绝非一场关于销量的锱铢必较,而是一场关于“中国智造”的突围。这不禁令人联想到那些穿越撒哈拉的测试车,其象征着中国汽车人探索星辰大海的壮志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