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代步车能不能上路,法规模糊,安全隐患不少

我问你个事儿,你有没有在路上见过那种体型不大、四四方方,看着有点像缩小版汽车的小车,上面开的一般都是上岁数的大爷大妈?估计你见过不少,这东西叫老年代步车。最近几年,老年代步车可是成了热门话题,很多人看了心里都犯嘀咕:这玩意到底能不能上路?要是真要上,合不合法?是不是安全?事故出来了算谁的?这些问题,一个都不是小事。说实话,这事关咱身边每个人,不管你老人还年轻,都绕不开。

咱先说说为什么一大把人愿意用老年代步车。也挺简单,首先便宜、省油、操作简单,开个几步、买菜遛弯都挺合适。公交地铁有时候不够方便,有些地段也没公交,步行又远,相关部门说得好听,可咱老百姓自己是清楚的——真到了晚年,腿脚不大利索了,出个门儿真是个难题。想开电动车,身体还真不太敢,摔一跤就是大问题。让小辈天天接送也不现实。这个时候小小的老年代步车一出现,直接偷了市场的风头。

可问题就来了:这么好使的东西,为啥争议那么大?仔细一想,这里头其实猫腻不小。最核心的第一条,老年代步车到底属于啥?机动车吗?非机动车吗?咱查了查法规,发现它就跟夹缝中长的草一样,谁也没承认它的“户口”。按照现在的规定,它既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机动车,也不属于非机动车。你说特尴尬不尴尬?国家发条规矩不认你,交警也不好抓你,出了事儿又没人管到底。

你要是细瞅瞅,路上的老年代步车好些连个机动车号牌都没有,保险呢?更甭提了,开就开了,刮蹭就跑了,大事小事全自己扛。有人会奇怪,这咋没人查没人管?其实不是没人管,是因为这玩意没有细致的、统一的规定可依,警察有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出事了才头大。

再往深处扯一扯,安全隐患可大着呢。你别看开车的大爷大妈岁数大,就真敢跑。有的速度能飙到50码,早就不是光在小区里买菜遛弯那么简单了;有的自己加装的灯、喇叭,噪音扰民。我还见过拉着全家出去的,你别说,真是百事通。但你一上路,啥险也没买,技术要是跟不上,再碰上路口混合车流,非出事儿不可。新闻报道每年都出来:又有哪个地方哪条路发生了老年代步车撞人,甚至有的伤亡,想扯皮的时候才发现,一问三不知,没人管得清。

那咱再说为啥还有人硬要用?其实啊,这东西对于不少家庭来说是真的刚需。有些老人身体不好、腿脚不利索、甚至家里还没有子女长期陪伴。你要靠城市的基础设施?有些地方地铁到不了,公交一小时一趟,的士打不起,再加上城市农村一体化搞了半天也就是个口号,真到了事儿上,老年代步车至少能解决70%的出门问题。难道因为有点安全风险,咱就一刀切说不让上路?那不是因噎废食,矫枉过正了吗?

问题就卡在这里:到底应不应该让它上路,该怎么上路?咱倒是想明白了,这事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死结。你要说一刀切不让用,老年人用啥出门?你让大家花几万块买一纯正电动汽车,现实点儿好吗?你要说放任不管吧,安全又是大事。更别说有些商家钻空子,用点破材料做成一堆次品,敢卖老人家,出了事你让老人家找谁说理?

有人说啦,这就靠加强监管。是,办法肯定有,但执行起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你要定标准、发牌照,搞驾照、买保险,这一套下来,老年人有多少能配合得了?有多少能跑得赢办事厅排队?实际操作的时候估计一半都掉队了。可要啥都不做,出了命案谁负责?多难的选择题。

老年代步车能不能上路,法规模糊,安全隐患不少-有驾
老年代步车能不能上路,法规模糊,安全隐患不少-有驾
老年代步车能不能上路,法规模糊,安全隐患不少-有驾

其实啊,仔细一想里头还有一句:社会到底准备好面对“老龄化多元出行”了吗?当今老龄化是板上钉钉的趋势,在街上咱除了见拿拐杖走路和坐轮椅的,还有更精明的:他们等不到别人施舍便利,直接给你闹一台低速车出来。你可以说他们“违规”,但你不能否定他们的需求是真实的。要不为什么一夜之间各大镇上、城乡结合部、县城小区停车场都溜达着几十辆?

按我的思路,最靠谱的办法是出来一条明明白白的管理政策,一开始别搞死板的标准,而是先确认它的地位,这玩意就是给老年人代步的,不是给年轻人飙车的。这全局抓住,再慢慢给上保险、限速、设专用道,别把老人和机动车抢道碰撞的矛盾全扔给他们自己扛。既然汽车能分新能源和油车,为什么“老年代步车”就不能贴个安全标准认证、入市检验、限定场景?你别全摊在老人头上,相关部门得对生产、销售也拧个把。再不济,下放权限让社区和街道配合,分区管理,这样出事最起码能有人找,有人能叫得上号。咱不能什么矛盾全拖到最底层推给个体家庭,这是不是也把“和谐社会”这块招牌摆歪了?

当然了,说到底,守规矩是第一位。老人们自己也不能仗着年龄当法外之民。不系安全带、带孩子、乱闯红灯、抄近道,这些行为说白了和骑摩托车没戴头盔没啥两样,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在安全和便利之间,怎么平衡,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在老去,今天给别人便利,就是给自己的未来留点善意。不能觉得事不关己就随便谴责,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吆喝“该禁就禁”,等到自己用不上公交了那一天才懂这中间为难。

所以最后我想说,老年代步车能不能上路,现在规矩是模糊的,政策在路上,但需求是真实的。别等出了大乱子才想起“原来还有这么多老年群体要照顾”,得让所有人——政策制定者、厂商、交警、社工、普通市民——都坐一块儿好好谈谈。就像我们说的,规矩要定好,需求也得照顾好,不能光想着省事儿,全靠一刀切,最后倒霉的还是最弱势的那个群体。

眼下不是给谁找麻烦,而是普及个常识——老龄化社会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靠每个人从身边小事体会出来的。要问这玩意能不能上路?我觉得,只要有真需求、有合适管理、有安全保障,它就应该上路。只是这个“怎么上”,得靠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合理合法地实现。而不是一个电话、一个急刹、一个罚单,把问题全推到下一代人身上。毕竟,谁还不是个天天都要老去的普通人呢?

如果你觉得这话说到心坎上了,记得点个关注,以后我带你一块琢磨这些“人话”问题。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