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616%!一块鸡排,把所有车企的市场部干懵了

最近滴滴发了个报告,关于假期大家是怎么用车的。

讲真,这玩意儿与其说是出行报告,不如说是一本人间迷惑行为大赏,一份赛博时代的《山海经》,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真相。

报告里第一个炸出来的,就是瓷都景德镇。一个卖鸡排的哥们,直接让周围的打车需求同比暴涨了616%。

616%。

我特意把这个数字重复一遍,因为这数字太魔幻了,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底蕴,干不过一块热油里滚过的鸡胸肉。意味着无数文旅局长们呕心沥血整出来的“城市名片”,被一个街头摊贩用最原始的物理加热法给轻松秒杀了。

这就是一个掀桌子的时刻。

所有车企的市场部、品牌部,都应该把这个案例裱起来,挂在墙上,每天上班前拜一拜。

你们花几千万、几个亿搞发布会,请明星,包下整个商场做路演,聊什么品牌精神,聊什么用户共创,聊什么第三空间。

结果呢?

结果用户的真实选择是,开着你的车,或者打着别人的车,穿越半个中国,去一个犄角旮旯里,排三个小时队,就为了吃一口网红鸡排。

这简直就是对所有商业理论的终极侮辱。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这种事儿的第一反应是无法理解,第二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坏了菜了,第三反应是悟了。

彻底悟了。

我们总以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错了,饥饿感才是。我们总以为品牌光环能当饭吃,错了,饭本身才能当饭吃。

奔驰最值钱的是它的三叉星,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买它的人买的不是车,是一种“我成功了”的自我暗示。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这是一种科技宗教。买它的人不是买了个交通工具,是买了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真的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可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这些“主义”。他们只关心最基本的东西,比如,今天我该吃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开心。

那个鸡排哥,他不是在做餐饮,他是在修仙,修炼的是一门叫做“直击灵魂”的绝世武功。他的小摊就是任意门,能把全国的年轻人召唤过来。

所以你看,所有车企都在研究的所谓“智能座舱”,其实走错了路。真正的智能座舱,不应该是给你放电影、唱歌、打游戏。

暴涨616%!一块鸡排,把所有车企的市场部干懵了-有驾

而应该是一个终极的美食雷达。

它应该能告诉你,方圆五百里内,哪家麻辣烫的牛丸最弹牙,哪家烧烤的腰子最新鲜,以及,哪家新开的鸡排店,正在冉冉升起。

能做到这一点,比你装十个冰箱彩电大沙发都管用。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痛点,直击天灵盖的那种。

报告里还有个数据,说新能源车长途自驾越来越普遍,假期充电需求涨了44%。

表面上看,这是好事,说明大家接受电车了,基建牛逼了。

但你往深了想,这事儿的本质,是一场大型的、自愿参与的、极限压力测试。

开电车跑长途,尤其是在节假日,约等于一场现代版的玄奘西行,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能少。

你面对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高速服务区里“排队中”的充电桩,是导航上显示“空闲”但到了地方发现是坏的充电桩,是续航在地图上看着够用但一开空调就血崩的“压缩毛巾”式电量。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出行了,这是一场赌上整个假期的豪赌。

你赌的是运气,是人性,是前一个车主的素质。

我为什么一直说,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于识别红绿灯,不在于躲避障碍物,而在于能不能应付中国马路上那些神出鬼没的“老头乐”。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不讲道理的混沌场景,是任何代码都无法穷尽的。

同理,新能源车的真正考验,也不在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续航里程,而在于国庆期间的沪宁高速服务区。

暴涨616%!一块鸡排,把所有车企的市场部干懵了-有驾

那是一个修罗场,是检验一个品牌真实成色的唯一标准。

所以,年轻人开着电车去远方,这不叫拥抱新科技,这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他们不是在旅游,他们是在渡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转念一想,现实世界比我的比喻蠢多了,所以也还行。

这种用生命去实践理想主义的精神,真的,三体人看了都得流泪。

最后,报告还提了一嘴,说“附近”的消费也火了。去运动、去美容、去购物的需求都涨了。

这就更有意思了。

这说明人类社会正在加速分化。

一部分人,选择“出埃及记”,不远万里去追寻一块鸡排,在路上完成自己的修行。

而另一部分人,选择了“躺平飞升”。他们的世界观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床到冰箱的距离。他们的出行半径不超过五公里,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在这个小小的结界里完成。

这些车企,这些移动空间魔术师们,他们绞尽脑汁,想把车打造成“家以外的第二个家”。

他们疯了一样地往车里塞东西,冰箱、彩电、大沙发、按摩椅、KTV……就差直接给你配个保姆了。

他们以为,只要把这些东西都给你,你就会开着这台移动的堡垒,去征服星辰大海。

可他们没搞懂。

对于那些选择“躺平飞升”的人来说,你车里什么都有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出门?我直接在车库里开个趴体不就完事了?

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悖论。

你越是想让用户走出去,你就越要把车内弄得舒服;而你车内越舒服,用户就越不想走出去。

你看,所有车企的营销、技术、发布会,是不是都变成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一场自己感动自己的盛大表演?

他们不务正业,他们整这些花里胡哨的,就是为了掩盖一个核心的真相:他们根本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不装了,摊牌了。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标准答案了。市场不是存量竞争,而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大,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所以,滴滴这份报告,对车圈的终极启示是什么?

是放弃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别再教育用户了,别再定义市场了。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造好你的铁盒子,然后祈祷,祈祷买你车的人,要么是那个要去吃鸡排的疯子,要么是那个只想开车去楼下理发店的懒蛋。

除此之外,皆是妄念。

就问你怕不怕?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