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电动车有多火,大家都知道。几乎每个品牌都在造电车,从美国到中国,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在喊“油车要被淘汰”。但最近这股热潮,好像开始“退烧”了。
《华尔街日报》10月14日报道,美国在放缓电动车发展目标后,连带影响了全球节奏。加拿大总理卡尼喊停了原定明年上路的电动车强制销售令,英国首相施凯尔也宣布放宽时间表,欧盟更是在车企压力下提前检讨“2035年禁燃车”的计划。
这可不是小调整,而是一次“集体踩刹车”。
连通用都扛不住,电动车“烧钱神话”崩塌
通用汽车10月14日公开表示,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削减补贴,公司将因此承担高达16亿美元的额外成本。这意味着,哪怕是老牌巨头,也在这场“新能源冲刺赛”中喘不过气。
顾问公司麦肯锡的合伙人薛福斯就说了一句大实话:“电动车毕竟不是智能手机。”意思是,造车不是堆技术,而是要有现实支撑——充电桩、原料、价格、消费者接受度,一个都不能少。
更扎心的是,美国日产的总裁莫尼耶也承认,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不能强迫消费者接受电动车”。这句话听起来像在说用户,实际上是在替整个行业找台阶。
我反而觉得,这场“退烧”不是坏事。过去几年,资本太激进,政策太超前,企业太乐观。电动车被捧成了“救世主”,可现实是——基础设施没跟上,消费者信任感没建立,结果泡沫自然开始漏气。
当补贴退场,行业的“裸泳者”被看光
电动车厂商的痛点有三个:电池贵、充电难、补贴少。以前靠政府奖励过日子,现在福利收紧,才发现很多品牌的商业模式根本不成立。
根据《华尔街日报》引用的数据,从欧洲到北美,多个国家都在缩减或暂停电动车奖励计划。斯特兰蒂斯集团欧洲区总裁英帕拉托直言:“欧盟设的2030年与2035年目标根本不现实。”
这其实也在验证一句老话——没有补贴的新能源,能不能真靠市场站稳脚?
在我看来,这就像“健身房打卡潮”。刚开始大家都冲着热度去,结果坚持下来的没几个。电动车市场现在的状态,就是“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中国市场也没那么“稳”
很多人觉得,中国电动车已经全球领先,不怕退潮。但据全球顾问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预测,中国有118个电动车品牌在运营,五年内大多数可能难以存活。这不是唱衰,而是市场规律。
别忘了,电动车行业看似繁荣,背后却是残酷洗牌。中小品牌烧钱拼命,大厂压缩利润抢份额。结果,卷得消费者都迷糊了:到底买谁的,哪家更靠谱?
中国电动车销量的确高,但利润呢?补贴退了,竞争激烈,连头部品牌都开始勒紧裤腰带。电池厂、供应链厂商、投资人都在重新评估风险。
业内分析认为,这波“退烧”反而会让市场冷静下来。真正能留下的,才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企业。
普通人该怕吗?投资、就业、消费都受影响
别以为这是大企业的事。电动车降温,影响到的,远不止车厂。很多投资电池、锂矿、光伏概念股的人,最近已经感到“热度不在”。
根据财联社10月最新数据,新能源车板块近三个月资金流出明显,部分个股跌幅超过20%。就业层面,不少新能源产业链岗位缩招甚至降薪,转型压力开始传导到普通打工人。
而消费者呢?一边吐槽电动车贵、充电麻烦,一边又怕油车限购、怕政策突变。大家都在观望,车市进入了“冷静期”。
说句可能不太好听的话:电动车行业之前太像“造势运动”,但车不是手机,不能一年换代。一个现实问题是——普通人要的是“稳定、便宜、方便”,而不是未来主义。
日本的“另类思路”或许值得学
在全球一片加速中,只有日本显得格外冷静。公开数据显示,日本政府一直没强推电动车,而是选择推动“低污染汽车”——比如混动车,走稳一点的过渡路线。
艾睿铂预测,到2030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占比仅18%,比两年前预估的一半还低。这说明,连市场最激进的地方,也在回归理性。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也许该借鉴日本的“慢节奏”。不是退步,而是更务实。毕竟,技术革命再美好,也要落在生活现实里。
写在最后
电动车退烧,其实是泡沫回归理性。市场的冷静,不是坏事。真正的问题在于——当资本不再推着走,谁还能靠实力活下去?
也许下一个问题更现实:车企还能撑多久?消费者还愿意买单吗?新能源梦,接下来要靠什么继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与权威媒体报道,仅用于信息分享与市场观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与任何机构无关。
若有不准确或更新信息,欢迎读者留言指正。
#电动车# #新能源行业# #全球经济# #汽车市场# #通用汽车# #补贴退场# #中国制造# #消费趋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