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里有个新闻特别火,说的是一家叫Figure的美国机器人公司,一下子拿到了将近七亿美元的投资,背后站着的可都是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还有微软、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
这笔钱一到手,这家公司的估值就像坐上了火箭,一下子冲到了二十六亿美元。
更让人惊讶的是,才过了一个月,新的融资消息又来了,估值直接翻了十几倍,这在资本市场上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
这家公司一下子就成了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里最耀眼的明星。
但是,当我们拨开这层光鲜的外衣,往里头仔细瞧瞧,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也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
这家Figure公司,别看现在风光无限,其实在两年多前刚成立的时候,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它的创始人叫布莱特·阿德科克,是个挺有故事的人,之前创办过在线招聘网站,后来卖掉公司实现了财富自由,又跑去造电动飞机,可以说是个总在追逐未来科技的连续创业者。
当他决定投身人形机器人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看好。
他拿着自己的想法去找投资人,结果是处处碰壁,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太遥远,不靠谱。
那段时间,公司连个像样的产品都没有,但每个月光是维持团队运作就要花掉上百万美元,可以说是纯粹在烧钱。
转机发生在大约一年后,阿德科克的团队硬是凭着一股韧劲,自己攻克了机器人身上一些最关键的零部件技术,比如灵活的关节和高效的电机。
这下,他们终于有了能拿得出手的实体东西。
恰好这个时候,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下子点燃了全球对人工智能的热情。
人形机器人,作为能让AI技术走进现实世界、与物理环境互动的最佳载体,自然而然地就站上了风口。
资本开始疯狂涌入,Figure也就从一个没人理睬的初创公司,摇身一变成了被各路资本追捧的香饽饽。
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Figure公司在网上发布了不少机器人工作的视频。
视频里,他们研发的机器人Figure 01看起来确实很厉害,不仅能稳稳地从传送带上搬运箱子,还能像模像样地操作咖啡机,为工作人员制作咖啡。
这些画面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也让很多人相信,科幻电影里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场景,可能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创始人阿德科克也很有信心地表示,他们的产品在很多方面都比马斯克的特斯拉机器人“擎天柱”要更先进。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质疑的声音也从来没有断过。
其中最大的一个疑点,就是他们与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合作。
当初宣布合作的时候,大家都以为Figure的机器人马上就要进入汽车工厂,代替人类工人从事生产线上的工作了,这被看作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可是,有国外的媒体深入调查后发现,在宝马的工厂里,实际上只有一台Figure的机器人在那里,而且它工作的时间点也很奇怪,总是在工人都下班了的非生产时段。
这给人的感觉,就不像是真正投入了生产,更像是在一个受控的环境里进行摆拍和测试。
面对外界的疑问,创始人发视频回应,可视频里来来回回还是那一台机器人在独自工作,这显然无法打消人们的疑虑。
更让一些专业人士担忧的是,Figure公司最近似乎和之前紧密合作的AI巨头OpenAI“分手”了。
原本的计划是,Figure负责打造机器人的“身体”,而OpenAI提供顶级的“大脑”。
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被很多人看好。
但现在Figure表示要自己开发AI模型,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自己从零开始做一个能媲美OpenAI的大脑,难度可想而知,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验证。
聊到这里,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这个被美国资本捧上天的机器人明星,它的“身体”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当我们把它的零部件清单摊开来看,一个清晰的事实就摆在了眼前:它的背后,站着的是强大的中国供应链。
根据一些权威机构的分析报告,Figure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中国的企业。
比如,让机器人能够灵活运动的关节轴承,是由中国一家叫长盈精密的公司提供的;关节里技术含量最高、被称为机器人“心脏”之一的谐波减速器,则来自国内的行业龙头绿的谐波;而机器人那一身结实又轻便的金属外壳,也是由中国的旭升集团制造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且成本可控的核心零部件,Figure公司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现在的机器人原型。
这也不是个别现象,就连科技巨头特斯拉,在研发它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时,其供应链里也少不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比如,机器人内部用于精密控制的阀门等部件,就是由浙江的三花智控等公司提供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在超过五百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中国的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制造业能力,意味着无论是造一台手机,还是一台汽车,甚至是一个复杂的机器人,你所需要的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中国找到技术过硬、价格合适的供应商。
这种产业生态优势,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全球分工画面:美国的公司擅长提出颠覆性的概念,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然后利用强大的金融市场去募集海量的资金;而中国的企业,则凭借着扎实的制造功底和完善的产业链,在幕后默默地将这些概念和想法,一步步变成现实世界里摸得着、用得上的产品。
Figure的创始人阿德科克对此心知肚明,他曾在公开场合毫不讳言地表示,自己非常敬佩中国团队的工程实现能力,并且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是未来最需要认真对待的对手。
事实上,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像宇树科技这样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虽然它们在估值上和Figure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它们紧紧依托着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迭代速度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已经开始接到一些实质性的商业订单。
有研究机构统计,在全球上百家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关键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
所以,回过头来看Figure公司的融资神话,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结论。
这既是美国资本市场对未来科技趋势的一次大胆押注,也是对背后中国强大制造能力的一次间接肯定。
Figure目前依靠资本的力量冲在了最前面,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同样巨大:商业化应用场景尚未得到证实,核心的AI能力还有待检验。
整个行业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大家展示的更多是样品和宣传视频,谁能率先拿出真正可以大规模量产、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价值的产品,谁才能笑到最后。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巨大工程师红利的中国,无疑是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