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狂飙背后 小鹏汽车的72亿隐忧与风控迷思
数字会说话。 但有时候,它们说的故事比表面更复杂。小鹏汽车2025年中报展示了一幅充满张力的图景:营收飙升至340.9亿元,交付量同比激增279%,逼近20万辆大关。然而,在这份光鲜的业绩单背后,一个数字正悄然膨胀——应收分期付款余额已高达72.55亿元。这是一场销量与风险的博弈。
渠道变革:王凤英的“木星计划”与销售狂飙
王凤英两年前空降小鹏。她带来了什么?答案是“木星计划”。一场渠道革命。直营店占比从70%骤降至30%。经销商门店从126家扩张到474家。销售网络迅速铺开。像血管一样延伸。
销量确实上去了。2022年还是12.08万辆。2025年上半年就达到19.72万辆。超过了去年全年。逆袭?看起来是。但代价是什么?
“零首付购车”。这类杠杆活动成为助推器。客户轻松开走车。小鹏留下的是漫漫收款路。应收分期付款如雪球般滚动。从2022年的35.71亿元跃至2025年上半年的73.46亿元。翻了一番。真的健康吗?
财务迷局:坏账计提比例为何不升反降?
更令人费解的是坏账计提。风险在增加。计提比例却在下降。2022年计提比例2.46%。2025年上半年降至1.23%。借出去的钱越来越多。留的坏账准备却越来越少。这不符合常理。
财税审专家刘志耕点出了关键:预期信用损失风险的计算模型存在主观空间。这可能成为利润调节工具。经济向好时。低计提可以美化利润。一旦宏观经济波动。违约率上升。坏账可能突然爆发。就像地基下的暗流。
小鹏需要压力测试。评估不同经济场景下的风险敞口。但截至发稿。小鹏未对相关询问作出回复。沉默。让人更加担忧。
双重挤压:供应链资金占用加剧财务脆弱
风险不止一端。小鹏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也在加剧。应付贸易款项高达306.87亿元。增速位居16家上市车企之首。与行业趋势背道而驰。
账龄结构显示。3至6个月的欠款增幅最大。增长约213.63%。供应商通常只授予0至60天的信贷期。小鹏的付款周期却明显拉长。《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修订实施。倡导最长不超过60天账期。小鹏似乎逆流而行。
这意味着什么?资金链绷紧。占用供应商资金来维持运营。抗风险能力自然减弱。销量增长靠信用销售。现金流改善靠延长账期。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
未来之路:在扩张与风控间寻找平衡
小鹏对第三季度的预测依然乐观。交付量预计11.3万至11.8万辆。收入196亿至210亿元。增长故事还在继续。但隐患如影随形。
累计亏损已扩大至427.44亿元。一座沉重的大山。应收分期付款的72.55亿元。像一颗定时炸弹。经销商模式下的销售政策执行。可能参差不齐。某些渠道为冲销量。或放宽贷款审核标准。埋下坏账种子。
车企拼的是综合实力。产品力、品牌力、财务健康度缺一不可。小鹏的渠道改革和信用销售带来了短期销量增长。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平衡。扩张与风控的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健康的平衡。
新能源战场残酷。特斯拉、蔚来等对手也在推免息贷款。但“高息高返”等金融方案已引起监管关注。重庆金融监管局要求整改。行业需要回归理性。
车子卖出去只是第一步。能把钱收回来。把欠账管好。才是长久之道。小鹏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在销量狂飙的路上。财务健康度不应成为被牺牲的代价。风险控制。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希望小鹏能找到那个平衡点。不仅卖得好。更要活得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