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酸奶出问题背后原因揭晓

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比亚迪今年的研发费用,直接冲到了200亿人民币以上。要知道,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很多国际大牌车企的全年研发支出,甚至比那些还在亏钱的新势力们的总收入还高。更离谱的是,这还只是半年的数据。很多人直接惊呼:“比亚迪是不是疯了,烧钱烧到这么狠,不怕把自己烧塌吗?”

好,那我们停下来,别着急给这个数字下定论。直觉上看,200亿确实吓人,不用多说都觉得离谱。但问题是,车企烧钱搞研发这事,真有那么简单吗?咱们仔细捋一捋,先看看比亚迪这200亿到底是怎么花的,再看看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先说销量。比亚迪今年的车卖得是真不错,甚至有月销将近30万台的记录。这放在全球车企里,绝对是一个顶尖的成绩。整体营收来看,也达到了非常高的一个水平——半年营收超过2600亿。如果单从数字上看,研发投入占比在7%-8%左右,这个比例说实话并不算夸张。很多主打技术的企业,比如特斯拉,研发投入占比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甚至更高。

但问题是,大家会觉得这数字“吓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亚迪之前给人的印象和传统车企不太一样。早期的比亚迪更多被认为是“性价比”玩家,通过用成熟的技术、低价战略抢占市场。现在突然搞出这么高的研发投入,确实让人有点不适应。

进一步拆开看,比亚迪的毛利率其实还不错,单车毛利接近20%。这个水平,已经超过不少传统车企,甚至可以和特斯拉掰一掰手腕了。但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地方:比亚迪的净利润率却没高到哪里去,只有4%-5%。问题就出在这儿,营收和毛利都不错,但净利润率低,说明钱没到股东兜里,全都砸回去了。而研发费用,就是大头之一。

再说研发钱花哪了?其实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是压在电池和芯片上的。比亚迪本来就是一家起家于电池的公司,后来又搞了自己的“刀片电池”技术。而芯片这块,比亚迪也不甘示弱,旗下有一个叫“比亚迪半导体”的部门,专门做车用芯片。要知道,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缺芯”,国外巨头比如英飞凌,国内的大厂比如地平线,芯片都是重金投入的领域。比亚迪想在这块做点自己的东西,就得烧钱。

小酸奶出问题背后原因揭晓-有驾

对比一下同行。特斯拉是个典型的例子,近几年特斯拉的研发费用也在逐年上升,2022年达到了几乎34亿美元(约合240亿人民币)。而且,它还特别喜欢砸钱搞“长期项目”,比如全自动驾驶、机器人这些“还看不见边”的东西。传统车企就比较保守,比如大众、丰田,研发费用虽然大,但更多集中在平台化技术、燃油车向新能源过渡的一些领域上。换句话说,传统车企的研发更多是“稳扎稳打”,而新势力和像比亚迪这种“跑得快”的玩家,更像是在赌未来。

那比亚迪是在乱花钱吗?这就得分开看了。对于比亚迪来说,这种高研发投入,一定程度上是它“抓机会”的表现。新能源车的市场红利还在,政策的补贴窗口期没完全过去,比亚迪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之一,如果现在不砸钱巩固自己的技术优势,那什么时候砸?这不是简单的“花钱”,更像是一种攀科技树的战略性投入。

但不得不说,这种策略确实是有风险的。研发是一场赌博,谁都不能保证投入就能有回报。尤其是像芯片这种领域,既烧钱,又需要时间沉淀,稍不注意就会陷入“烧了很多钱但没有结果”的陷阱。比亚迪选择在这个时候押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觉得自己已经站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台阶上——有稳定的销量和现金流,所以敢赌。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讲,其实很多动作是有章法的。200亿的研发投入确实很高,但放在它的营收、毛利,以及未来市场布局里,这笔钱不算“无意义”。比亚迪的目标是一个更大的市场,甚至是全球化的新能源车地位,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在技术上有自己的硬实力。

最后,盯住比亚迪的,不是它的投入数字,而是它的技术成果。它的研发能不能转化成市场竞争力,它的技术路线是不是能真正跑通,这些才是大家应该关注的地方。毕竟,烧钱谁都会,但要烧得有效果,才是真本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