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车企连续22年稳坐“出海冠军”宝座,每5辆出口的中国车就有1辆是它造的,但国内很多人却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是不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认知,本身就缺了一块关键拼图?
奇瑞,这个从安徽芜湖城北几间草房起家的“草根车企”,如今终于要敲开港交所的大门。15亿到20亿美元的募资预期,让它极有可能成为今年港股规模最大的汽车IPO。但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融资秀,而是一个时代转折的注脚:当中国汽车不再只是“代工”或“低价替代”,而是真正以自主品牌身份在全球扎根时,资本市场的入场券,成了必须拿下的一战。
从“被忽略者”到全球第十一大车企
很多人印象里的奇瑞,还停留在QQ时代——那个靠微型车打开市场的“国民品牌”。可现实早已翻篇。2024年,奇瑞全球销量冲上229.5万辆,跃居全球乘用车企业前十一位;在国内自主品牌中排第二;更惊人的是,它实现了燃油车、新能源车、国内销量、海外销量四项指标年增幅全部超过25%,这在全球主流车企里独此一家。
更值得玩味的是它的收入结构:2024年营收逼近2700亿元,净利润超143亿元,而其中近四成来自海外。也就是说,奇瑞已经不是一家“靠国内市场养活”的传统车企,而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它像传音手机一样,在国内低调,在海外高调。瑞虎8在中东街头随处可见,Omoda5在欧洲标配CarPlay,这些细节背后,是一整套本地化运营体系的支撑。
但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出海之王”,直到今天才走进资本市场?
二十年长跑:不只是为了钱
答案藏在它的历史里。自1997年诞生以来,奇瑞七次冲击上市未果。原因不在于业绩不行,而在于体制包袱太重——国有控股、关联交易复杂、治理结构不够透明。这些在早年帮助它快速起步的“保护伞”,后来反而成了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障碍。
直到最近三年,奇瑞开始大刀阔斧地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债务结构、强化ESG披露。这不是为了上市而做的表面功夫,更像是一个传统国企向现代企业转型的缩影。它用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体制内出身的企业,能不能真正市场化?
现在,港交所的聆讯通过,意味着这套改革得到了初步认可。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燃油时代的赢家,能打赢电动新战争吗?
这里就得面对一个尖锐反问:奇瑞现在这么赚钱,主要靠的还是燃油车——七成收入来自传统动力系统。而在全球加速淘汰燃油车的背景下,这种“旧赛道上的领跑者”身份,到底是优势,还是隐患?
毕竟,比亚迪早在2022年就宣布停产燃油车,吉利、长安也早早押注纯电平台。相比之下,奇瑞直到2023年才喊出“新能源不客气了”的口号,明显慢了半拍。
可有趣的是,一旦发力,它的增速快得吓人。2024年,奇瑞新能源销量暴涨232.7%,一年卖了58万辆;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收入占比已升至27.3%。插混、增程、纯电三条线齐发,风云系列扛起转型大旗,iCAR主打年轻市场,甚至和华为联手推出智界品牌,试图借力打力。
这说明什么?它没赶上第一波浪潮,但凭借庞大的制造基础和渠道网络,正在用“后发速度”追平差距。就像一个马拉松选手,起跑落后,却越跑越快。
但这还不够。因为新能源的竞争,早就从“有没有车卖”变成了“会不会智能驾驶”“有没有生态闭环”。而在这条新赛道上,奇瑞的技术标签还不够鲜明。
钱烧向哪里?三个战场同时开火
招股书里藏着它的野心。IPO募集的资金将重点投向四个方向:丰富新能源车型、升级电动平台、扩建海外产能、提升芜湖生产基地。说白了,就是三件事:电动化提速、智能化补课、全球化深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一口气推出八款以上新能源新车,覆盖10万到40万元价格带,目标年销40万辆以上。这个节奏几乎是“饱和式投放”,显然不想再错过窗口期。
同时,研发也在猛砸钱。过去三年研发投入从41亿跳到105亿,今年一季度又投了27.6亿。它搞了个“瑶光2025”战略,布局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科技等一整套技术体系,还建了六大研发中心,甚至要在海外招募上千名工程师。
听起来很宏大,但也让人忍不住怀疑:这么多摊子铺开,真能兼顾吗?尤其是在智能化领域,算法、数据、用户生态都不是短期砸钱就能堆出来的。
上市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资本市场会给奇瑞一次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过去它是“性价比出口商”,未来它想成为“高端智能电动车玩家”。但投资人不会只看情怀和历史,他们要看渗透率、毛利率、用户黏性。
目前奇瑞集团新能源渗透率约28.7%(截至2025年8月),而全国平均水平已超50%。这意味着,尽管增长迅猛,但它仍处于追赶阶段。海外市场虽强,但欧美对新能源补贴门槛越来越高,地缘政治风险也在上升——比如欧盟2035禁燃令、俄罗斯加征报废税、美国关税波动,都可能冲击出海节奏。
所以,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一个靠燃油车打下江山的巨头,能否在电动与智能的新规则下,重建自己的护城河?
或许,奇瑞的意义不在于它一定能赢,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那种从传统制造体系中自我进化的能力。它不像新势力那样轻装上阵,也不像老牌合资那样固步自封。它背负着历史,却不愿被历史困住。
当港交所的钟声响起时,那不仅是奇瑞28年奋斗的终点,更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从“输出产品”走向“输出标准”的一个试探性信号。我们曾经用市场换技术,现在,轮到我们拿着技术和品牌,去换世界了。
只是这一次,考场设在了全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