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换代快,年抛型电车多,快消品逻辑靠谱吗

说起来汽车“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这事儿搁几年前谁信?当年你开个桑塔纳,加装个倒车雷达都能让邻居捧着瓜围观,那个年代的汽车是家里仅次于房的存在,比老婆还难换。转眼现在,新能源车企卷到了地心,半年不出新款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你刚买完新车,后台就弹出提示:主人,请升级到尊贵版,尊贵到你都认不出自己那台了。只要你敢买,就有人敢推新品,速度堪比苹果发布会。于是出现了所谓“年抛型电车”,一转眼,去年的宝贝变成今年的鸡肋。汽车到底成快消品了?这个问题比“你妈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还难,只不过任你选哪头,身上都得湿。

汽车换代快,年抛型电车多,快消品逻辑靠谱吗-有驾

什么是快消品?别说你没见过,想想你洗脸那块肥皂,喝水的饮料瓶,再残忍点,把你昨晚车里的烟头算上。快消品,生命力比有些租房合同还短,跑不赢KTV小票的保质期,靠不断消费维持产业循环的金字招牌。它们讲究高频、低价、说走就走不带眷恋。一天三顿饭、洗两次脸,瓶瓶罐罐、袋袋盒盒,扔起来都不带眨眼的,钱包哭完,生活还得继续。而汽车呢?传统上,那是“耐用消费品选手”,地位仅次于房子,堪称家庭的第二根独苗。以前买汽车是大事,够全家商量两礼拜。谁家儿媳妇坐上新车的副驾,都能一脸得意:瞧,嫁对人了。

汽车换代快,年抛型电车多,快消品逻辑靠谱吗-有驾

得益于秃头程序员的努力,如今的汽车已经不是只有四个轮子和一块方向盘那么朴素。动力电池、智能中控、流媒体后视镜一堆,自动驾驶说得比国足还自信。智能化把汽车从“机械舅舅”变成“电子表哥”,连OTA升级都能晃你钱包几下。这一切,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行驶体验,而是“自尊保质期”的缩水:你刚在朋友圈晒完提车照,热度还没冷,隔壁更牛的新款已发布。于是大家就有点焦虑:感情汽车这玩意也摸上了电子快消品那条“窄路”,谁不怕明天车贬成白菜价?有网友总结,说汽车这更新节奏跟手机有一拼,买完手机怕过时,买完车也怕打脸,变成数据线都插不上自己的落伍选手。

但汽车真快消品了吗?怕不是快消费主义这碗毒鸡汤灌多了,连汽车都要硬蹭“短命”赛道。你要真跟奶茶、卫生巾、矿泉水一样,一言不合就扔,那4S店得分布到菜市场去。实际上,汽车现在换代是比以前快不少,但要跻身快消品,怎么看也差点意思。别的不说,你那两三万还是几十万砸下去得掂量掂量,虚荣可以快消,买车的钱实打实的耐用。车主多半是经济学里的“审慎理性人”,前前后后做调研,问亲戚、查口碑、货比三家,干脆买完就封盘三年不敢再看新车资讯,怕涨姿势的同时心脏受不了。

车企们嘴上的“车规级”也是纯正耐用品血脉。这玩意比你家空调“电机级维护”精致太多,动辄过什么ISO 26262、AEC-Q的变态考核。给汽车配芯片,是掏出放大镜、拿着小锤给芯片做心理建设的节奏,缺陷率要求都快逼疯工程师了。手机能鼓包还能开机,汽车要是手机“标准”——3年bug卡死几百台——恐怕第二天就满大街跑路的保险经理。车规级芯片百万分之一的失效概率里,藏着无数不眠之夜和即时背锅的灵魂。换句话说,汽车不敢像快消品一样“勇敢作废”,毕竟一个出事够整条链条哭三天。

汽车换代快,年抛型电车多,快消品逻辑靠谱吗-有驾

而且,车虽“快改”勤,新品多半是软件调下座椅、加个驾驶模式,真要动力电池、底盘、核心部件更新到像矿泉水瓶那样一扔一换,目前还只是“遥远的未来式”。咱国人家里一台车能服役十年以上不稀奇,骨灰级老车在二手车市场还能再战江湖。安全、耐久、残值,这三件套,和快消品的“速用速扔、及时行乐”有着莫大鸿沟。就算是踩着智能化东风的新势力车企,都强调他们“面向未来十年”做品质,不敢真像布洛芬那样看完说明书就敢吞。毕竟当先烈可以,卖车还得续命。

不过,谁也挡不住人类对于“变化”的执念。哪怕是汽车,注定举步于耐用品的机体里,灵魂还是不甘于寂寞,总想学点快消品的花活。所以什么年度小改款,季度升级包,月更APP都能安排上。外表干净利落,内里骚红金光,反正向电子产品取经没啥坏处,甚至还催生了许多新名词。“滑板底盘”、“电池租用”、“车辆订阅”,听起来比“卫龙辣条”还潮流。你不需要做一个有钱的车主,做个会分期的用车人,同样能享受“有车一族”的虚荣满足。买车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从资产变成服务,管它新旧、能跑就行,连四个轮子都可以是租来的。

未来会变成啥样?很可能和你现在点外卖一样,按需搭配,月付即享,一键撤销。假如消费主义再发力,或许你以后上班的车和约会的车不是同一辆,说不定连宁德时代都考虑开发“电池短租”。你只要下单,车就来,开完就收回去,哪天换个色,APP自动帮你预约上门“涂装”,颜值赛道永不落后。朋友圈配文也能从“人生第一辆车”进化成“今天不是昨天的我,连车都不一样”。

但是我劝各位,想用快消品心态去拥抱汽车,钱包先得有快消品的康复能力。别看新能源卷得飞起,买车这个事,始终是“耐心+决策+自我安慰”的大型心灵历练。车还是耐用品,唯一快消的,是你的心理期待和钱包厚度。车企花样再多,归根结底,来一辆能拉你从家到公司,再把你安全带回家的“通勤神器”,保你十年不叛变,别到最后成了“买车是为了体验‘过气’的感觉”。

到头来,我们会不会把买车也过成了SKU过千、“限时特供”的速朽体验?或许吧,人类的自信在于明知事情一地鸡毛,依然喜欢为明天画饼。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听起来多巴适。只可惜,智能还是人造的,电还是得充的,汽车,永远不是想扔就扔的矿泉水瓶。你炒手机可以“三年换三台”,换车要你头发掉三把。

当然了,如果哪天汽车真和方便面一样,你一边开着新车,一边想念旧车的安全感,说不定也挺过瘾。只不过,你平常买快消品,图的是随心所欲,买车,大概图的还是一份踏实。万物皆可快消,但真要轮汽车,还得等“长胎耐用,续航99999km”那天再说吧。买新不如买对,剩下的,交给市场和时间,祝各位钱包健康,心态持久,偶尔被“新款”虐一虐,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活着,总得被消费主义疼一下,活明白了,也就都释然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