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汽车准备上市,销量增长,专利布局加速

冷清的办公室里,灯光打在文件上,反射出一阵细碎的光斑。桌上,一份招股说明书摊开,如同案发现场的技术勘验报告,每页数据都像是指纹和脚印,等待被一双冷静的眼睛复盘。文件封面上的“岚图汽车”字样,让人想起案卷里的涉案人员——这次,他们伺机而动,把“上市申请”递到了香港联交所。有人说,这是一家野心勃勃的新晋“嫌疑人”,专挑新能源汽车那块日渐红火的蛋糕下嘴。车企们争分夺秒,仿佛谁慢了半拍都要被遗落在“技术进化”的案发现场。

如果你是偵查员,来翻着这厚厚一摞资料,不禁要捏着下巴想:岚图这几年,干了什么?值得这样敲门入局?

站在案外人的角度,把岚图这条发展轨迹梳理一遍。2022年,销量1.94万辆,边边角角,仿佛路人甲;到2024年,翻了好几倍,8.01万辆,俨然成了案情核心。复合年增长率103.2%——这数据,和刑警队的破案涨幅有得一拼。2025年前七个月又扎实干了6.67万辆,说明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已从“试探性”进化到“批量生产”,全线作战,胆大心细。

这组变动里,最吸睛的不是销量本身,而是收入曲线。2022年,60.5亿元;2024年,193.6亿元。2025年头七个月,157.8亿元。增长速度有点像人口普查时某个三线城市突然变成新一线。毛利率也跟着抬头,2022年仅8.3%,2024年已经有21.0%,而2025年继续巩固到21.3%。至于盈利节点,终于在2024年第四季度“破案告捷”,单季度把红利点亮了一下,这也是很多车企梦寐以求却难以如愿的终极目标。

扔下账本,再看岚图手里攥着的武器。专利总量1519件,申请中4783件。这家伙不像小学作文里的“技术引进”,而是懂得自己造枪、升级弹药。智能网联、新能源、组合辅助驾驶、车身安全等专利的分布让人直观感受到,这不是单纯把电池往车上一塞,而是打算做“自有知识产权”的达芬奇。灼识咨询给她盖了个章:行业专利增速最快。那么,专利资产就成了护城河,也可能是反侦查的烟雾弹——毕竟专利多不一定技术硬,关键还是用在“案发”第一线的车型身上。

再顺着计划书往下翻,岚图不满足于本地“作案”,打算拉大网,扩大嫌疑活动空间。2026年底,1,000家零售网络,覆盖200个城市;海外市场则布局欧洲、中东、中亚,想把案件管辖区扩展到全球。这种规模化增速,警察叔叔都得点头:行动高效,布局细密。

我承认,这些数据构成了一个相当坚实的证据链。销量、收入、毛利率、专利壁垒、渠道扩展,每一项都像刑侦现场的脚印、指纹、DNA。拼凑到一起,岚图具备了典型“上市嫌疑人”的全部特征。只不过,案子还没破,证据链有密有疏——上市路上,哪怕全部指标靓丽,也有可能遇到“证据污染”、不可控变量。

合理推理不代表最终定论。比如,专利是“技术护城河”,还得看护城河里有没有水,和城墙外有没有更高的抢滩者。广义看,现在整个新能源车市已不只是拼谁能上路,还得比谁能活下来,谁能成为行业塑骨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岚图的成长性值得关注,而“未来每年推出1-3款车型”更像是在“案发流程”中赌上了进攻节奏和产品密度。别忘了,车企多生孩子是不是就能多招客户?这年头,生得多不如养得好,“车型矩阵”能不能覆盖主流细分市场,一半看本事,一半靠命运(和市场的脾气)。

有意思的是,这种技术驱动和渠道扩张的双线布局,本身就是一场耐力较量。你能在香港联交所敲钟,但香港听不见发动机的轰鸣,能不能让资本市场信服,还得看你是不是“量产真本事”,能不能交出一份“上市后的生存报告”。当下的汽车圈,上市不是终点,顶多算案子的中段节点;后面还有市值管理、产品迭代、渠道激活和全球化落地——每一个环节,都是“证据重审”,半点马虎不得。

岚图汽车准备上市,销量增长,专利布局加速-有驾
岚图汽车准备上市,销量增长,专利布局加速-有驾
岚图汽车准备上市,销量增长,专利布局加速-有驾

说到这里,难免要自嘲一把。职业病发作,我们总喜欢把公司运营比作查案,总觉得数据多了、专利密了、增速快了,仿佛万事俱备。可在现实世界,技术不等于市场,专利不等于安全。太多车企上市前“案情明朗”,上市后“证据失效”,最后成了资本市场朝花夕拾的案例。如果我硬要挑刺:岚图从快速增长到盈利拐点看起来像案情进展顺畅,但现实变量还真不少。一方面,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产品同质化和盈利能力始终是硬伤;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并非无主之地,岚图能不能突破异国法律和用户习惯,谁也不好拍胸脯。

岚图汽车准备上市,销量增长,专利布局加速-有驾

至于“每年推出1-3款新车型”的豪言壮语,我当然希望他们能如数兑现。只不过,汽车行业从不相信“斜杠青年”,把精力无限分散也容易忙中出错。“技术护城河”每天都在涨水退水,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涌进来一条更凶的鲨鱼——你以为自己是湾主,资本却教你重新做人。

岚图汽车准备上市,销量增长,专利布局加速-有驾

最后,开放个结尾提问:对于快速增长的岚图汽车来说,上市其实不是终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证据。真正的命题是:在泡沫和周期、技术与资本、进取与稳健之间,车企的“生死线”到底由谁定义?是手里的专利,是渠道布局,是经营数据,还是那看不见的市场情绪?不知道你怎么想。案子还没有破,下一页等你——希望别只是推理的纸上谈兵。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