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

每到财报季,车圈就像一场大型揭成绩大会,谁家赚了,谁家亏了,数据摊开,热闹得很。今年九月,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三家民企,合计拿下了311.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看着挺唬人。但你再把目光挪到宁德时代——人家做电池的这一家,不造整车的,半年的净利润就高达304.9亿元,和那三家造车的加起来,基本打平了。这一下数据对比,难免让人觉得造车这行,跟干电池相比,真的不太赚钱。

一边是卖车的赚辛苦钱,一边是上游掌控核心技术的公司“手捞大鱼”,到底为什么会这样?造车是门高大上的生意,怎么就成了“给别人打工”,利润越来越薄?

可这里面没那么简单,低利润,没准只是这个行业撕杀过后,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回头看是必经之路。汽车圈其实跟武林一样,能活到最后的,不是最能打的,往往是最能扛的。

要说这两年中国车市,头顶上最大的阴云,就是两个字——价格战。特斯拉一降价,直接把所有新能源玩家逼下了水。这股风一起来,没人能独善其身,大家跟着卷,从新势力到老字号,再到合资大厂,十八般“价格便宜法”都用上了。以前几十万的配置,如今十来万就能闭眼买齐。而且这还不是终点,你觉得今天打骨折,明天可能就买一送一。结果一个牌桌,个个都在割肉卖车,卖一辆亏几万,亏着赚市场,否则就要被淘汰。

可市场只认便宜吗?并不是。又因为新能源讲究智能化,又要卷硬件、卷科技,什么激光雷达,自适应座舱,智能语音,大模型,一个比一个齐活,这些年研发下的成本简直可以拼了。25万才能上的雷达,分分钟下放到12万的车型上。家用车越来越像过年,什么好东西都往里堆,有群众基础还好,但成本上涨就是事实。配置卷到头,利润靠啥?靠的是技术突破,但可惜收效都要慢慢显现。

而消费者的注意力又是行走的“变色龙”,今天种草,明天拔草。车企们自然不能等到用户自己来找你,营销必须砸钱。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全方位铺开。光在各种平台上开个直播,现场送卷大礼,现场砸金蛋,预算就是大几千万起步。还有什么体验店、城市展厅,都一股脑开到商圈核心区。两三千平米的店,租金+人工压力,线下模式和线上模式双线烧钱,利润自然就稀薄了。

你可能会问,难道车企没想过节约成本、少铺线吗?有,当然有。但只要一家不降价不扩店,销量立马倒退,品牌热度直接下滑,最后还是得硬熬。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苦日子,谁都想熬到价格战退烧,人气和利润能同时到手的那一刻。

靠谱不靠谱其实还得看技术。造车到底是不是个技术活?这些年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转型潮流,技术研发就是最花钱的地方了。弄动力电池、智能驾驶、自动泊车,什么都得自己研究。你别看比亚迪年年都说“自研技术降本”,但光是2025年上半年研发搞了308.8亿元,比去年翻着倍地涨。其他家也一样,蔚来、小鹏、理想,哪个不是每年一百亿扔进去?造车要拼技术,但技术的现金回收期漫长得让人抓狂,今天投入,明年别人升级,你要再加码。研发就是活在不断烧钱的焦虑之中。

更让人头秃的是,技术卷得再好,还得受制于供应链。动力电池贵不贵,芯片断不不断货,都不是自己说了算。上游为王的格局,造车厂常常被卡死定价权。比如宁德时代,掌握动力电池定价,你要不买人家的电池,基本就做不了车,这利润就得让出去;芯片就更离谱了,原本十几块的零件,一到缺货就飙到四千块。车企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边拼研发,一边给供应商交保护费。原材料这几年也是漂移式涨价,锂、钴、镍、钢材,价格飙起来谁也拦不住,车企不敢随便涨价,只能自吞苦果。

亏钱还有一个理由——出海。谁都知道国内市场卷到天花板,不想顺便去国外再开疆拓土一次?但到处建厂、铺货,哪个不是上亿上亿投入的买卖?海外市场政策复杂,劳动力成本高,来一下地缘政治震荡,更是妥妥的烧钱无底洞。你以为把中国制造带出去就能立刻躺着赚钱?错,大多数时候前期都是烧钱买学费,能不能活到收获期,全凭谁熬得住。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说到底,一行人抢市场,抢品牌,抢技术,抢用户,但短期看都苦,谁也别嫌丢人。你说现在利润低,那是因为大家都在磨刀卷对手,技术还没完全落地,市场也没杀出大赢家。等到头部稳了,落后的被淘汰,利润再分蛋糕才是正经事。

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挺扎心的思考——为啥造车的老吃苦,做电池做零部件的反而坐收渔利?上游有掌控关键技术的公司,定价权铁板一块,车企只能忍。产业链太长,利润就被分走,中游搞“加法”,下游拼“减法”,白白让别人吃了利润,自己只剩“营业额美丽,净利润难堪”。造车不是没有门槛,但行业变革速度太快,优胜劣汰见不停,谁押错赛道、技术落后,都得付出惨痛的代价。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不过,这也是这个行业能走向成熟的必要阵痛。熬住了,才有机会。不会死掉的,有技术、有资金、有品牌、有供应链谈判能力,哪怕眼下利润低,也不等于以后就没机会赚大钱。就像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能扛住的企业,现在一点点赚回去了。只要新能源汽车大潮不停,智能化不断突破,有积淀的企业迟早会迎来“红利期”,现在的苦就是赶路的必要代价。

最后你要想一个问题:中国车企现在利润低,是坏事还是好事?从行业视角看,未尝不是好事。你看,过去外企合资,垄断整个市场,低创新高利润;现在却逼着大家拼命自研、拼定位,谁有技术谁能活下去。价格战让消费者获益,配置提升从中国市场扩展到全球。长期来看,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进化和升级。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如果只看一个财报数字,确实让人泄气。但要看长远,企业的脆弱其实是行业大步前进的润滑剂。今天的亏损是为了明天的赢利而准备,谁能把用户服务和技术创新做好,谁就有资格笑到最后。现在的车市,是优胜劣汰的大浪淘沙,谁熬不住都得出局,而留下来的,才有资格去分那个蛋糕。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造车卷技术,利润被压低,供应链强势抢蛋糕-有驾

市场永远残酷,但造车圈永远有下一个故事。你觉得利润低了,其实是还没开始真正赚钱。现在的一切,都是熬过“卷对手”的苦路,未来的决赛圈,才见真英雄。

所以,问车企们:低利润焦虑,值得担心吗?其实多数时候,你熬住就是赢家。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