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上,我正准备写稿,突然看到哪吒汽车车联网服务被供应商断流的消息。挺扎心,这种事情发生得很突然——毕竟车联网对新能源车来说,是标配的基本功。官方声明里写得明白,哪吒汽车的管理团队是刚刚接管不久,正努力还债和维持供应链稳定,但广东联想懂的通信公司这个流量供应商却突然停了服务,没有提前通知。这场停机风波似乎没那么简单。
说实话,我和一个朋友聊起来,他是修理工,平时常跟不同车企和供应商打交道。他笑着跟我说:你看,车联网这活儿,跟生活中水电费似的,一拖欠,立马停。不是不给专车主面子,主要是供应链合作就像家庭账本,谁管不好都要出乱子。他估计哪吒这边延续欠费要半年左右了(样本有限,但感觉大致靠谱),供应商吃不消,断服务是必然动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供应链里车联网流量服务有个挺关键的特点:运营商那边其实就是一个数据水管,合约就像签了几个水费套餐,按用量结算。哪吒汽车的管理层如果资金紧张,流量费后付不及,这等于拖欠了水电费。这种断流其实很容易,技术门槛不高,口头一说后台一关,客户体验被一刀切,真挺苦。这和传统车企把研发投资分期付款不太一样,车联网这种服务费就像订阅费,供应商控制权重更大。你说合众新能源是不是就没规划好现金流?
但话说回来,管理人在声明里称积极履行协议,又说联想懂的未提前告知即单方终止服务,这里面有点逻辑矛盾。前文态度挺硬,好像供应商猝不及防;后面公开声明里供应商说是长期沟通无果,欠费停机,所以我觉得管理人要么是没把账理清楚,要么就是在对外塑造形象——这是典型的企业公关上的套路。现实是欠费腿短,谁也没法硬撑。
同价位里另一个合作更稳妥的车企例子也许能给点参考。某国产新能源品牌去年就跟某电信运营商签了5年合约,里面不仅包含线上流量,还把售后等多条供应链服务整合在一起,现金流相对平滑,也没出现过断流服务的案例。相比之下,哪吒这边估计是融资压力太大,短期账期太紧张,导致和供应商博弈失败。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起之前听说哪吒智能化升级方案里,车联网改版对性能要求其实也上升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明显这样的升级对资金消耗很大。
我问你,这样直接断流,背后其实是品牌和用户体验的风险考量吗?供应商那边是不是觉得欠费就断,一刀切更省事?还是说双方都陷入了僵局,谁也不肯先示弱?这种博弈其实有点像邻居之间吵物业费,互不相让最后都难受。
要是我当时买哪吒,要是流量断了,心态得崩。之前我试驾过同级车型,像某品牌车联网服务费是按年收的,价格透明且合同写得死死的,欠费了还有个30天缓冲期。实际体验下来,买新车时你不太想被这条隐藏费用搞糊涂。哪吒这事算是给我提了个醒,不是纯卖硬件那么简单,车联网背后欠费会直接掉链子,用户体验差别挺大。
心算了一下,以哪吒车型的流量套餐,保守估计每车每月费用在60-100元人民币(体感,样本有限)。若整车保有量按5万台算,这个月的账单至少得三百多万元,没按时支付就很尴尬。再这么拖,供应商自然受不了,这账没人乐意帮你垫着。
不过我也想说,我对管理层之前说积极履约的部分有点傻眼。这个词我体验过,结果有时就跟豆腐脑上撒盐,甜言蜜语没实际,就是糊弄外界。这是企业现金流问题,光说不练也没用。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断流事件是不是新能源车厂家的通病之一?新能源的爆发太快了,有些企业根本没成熟的售后和服务体系撑腰,甚至基础运营资金链都紧张。这不单是供应商欠费的问题,更像是产业模式里欠下的服务债。
回头看看哪吒车主的真实反应,懂得通信倒是快速推出了车主流量保障计划,这招还能维持点用户感情,感觉是被逼出来的。谁都知道,没了车联网,车辆智能体验降级,直接影响用车便捷度和安全性,比如导航实时路况、远程监控都打折扣。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好奇:未来这些车企和供应商,是不是应该在合作合同里设计更多弹性的付款方案,至少预留应急缓冲?你觉得呢?毕竟,把车联网服务当成必须长期稳定的水电费管理,不然一出现破局,影响的不只是账务,可能连品牌口碑都要扛不住。
顺带提一句,哪吒汽车的用户群体普遍偏年轻,这批用户对智能互联的依赖度特别高,流量被切了估计马上会到社交群里骂成一团。你还记得上次iPhone闹流量限速的热闹吗?差不多的感觉吧。不过新能源车的车联网服务断了,对于没备胎硬件支持的车来说,恐怕更惨。
这事儿给个车企一线人的感觉是——钱不解决,技术啥都是纸老虎。尤其今天车企嘴上讲智能化,供应链那边却因为欠费闹崩,用户体验真心受伤。就算管理团队表态会继续沟通,事情能不能彻底解决,还有待观望。
有人问我,这事件对哪吒后续会有多大影响?其实想象空间巨大。你觉得哪吒用户会不会对整车质量和续航之外的智能服务开始刨根问底?车联网停了,用户还能信任厂家的智能承诺么?这是我现在最关心的。
开个玩笑,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车联网流量也许就该像买菜一样,想用多少买多少,零负担,灵活又透明?可惜现在还远着呢。这事儿我还得继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