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一到路口,你会看到挺有趣的一个景象:以前那条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满是私家车和公交车,如今变成了两轮电动车的“天下”。
家长们稳稳地驾驶着车,带着孩子穿梭在车流中;上班族背着背包,熟练地绕过拥堵的路段;一群黑压压的小电驴凑成一排,就像一支移动的“车队”。
明明咱们有14亿人口,咋搞的那些炒得天价的交通基础设施“没人搭理”,反倒大家一个个都去骑小电驴了?
一、交通“退步”是不是让人听觉得没招?
要说现在交通圈里最让人叹惋的转变,公交车可得排在前列。
之前在站台上等公交,大家主要盼的就是车能准时到、别太挤,现在看看公交行业的表现,真让人觉得惊讶。
不少公交公司把普通公交车变成了婚车,打出“比奔驰、宝马还得体”的招牌,就想着多赚一笔。
有一些公交企业干得更狠,一边削减员工人数、让员工调岗调离,一边跨界涉足白酒行业,还开始做起了汽车维修业务。
甚至有人把退役的老公交车打扮成殡葬用车,真是盼着这些老车能“再发挥点余热”嘛。看起来这些“跑偏”的跨界动作,背后其实全是公交公司的难处。
就是说啊,现在公交的钱都快 Cover不了电费这类日常开销,要是不搞点新招,根本就撐不下去了。其实,公交行业的难题早在十年前就露出端倪了。
那会儿,全国掀起了一股火热的公交电动化热潮,基本上,燃油车和燃气车几乎都换成了纯电动公交,一辆纯电动公交车要价几十万呢。
当时觉得是为了响应环保呼声,挺拼命的,但谁也没想到之后的“花费单”有多难应付。
采购成本本身就不低,还暗藏一些“隐性浪费”的地方。比方说之前曝光过的,更头疼的还是电池问题,纯电动公交车的电池最多能跑个五六年就得报废,而且更换和维护的花费比传统燃油车都挺高的。
算下来这笔账,公交公司根本难以支撑,只能看情况而定。不光是公交车,其他交通工具也在不知不觉中“藏”着问题。
以前坐飞机,虽然餐点不一定多精致,但至少会有一顿正餐配水果,吃完也算饱。这些天,很多航班的飞机餐变成了馒头、咸菜,意外得很。更奇怪的是,曾经那种气质冷静、优雅的空姐,现在居然还得推着小车在过道里推销飞机模型。一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坐上了上世纪那种绿皮火车。
地铁也难免受“省钱”压力,眼下不少地铁站的灯都换成了省电型号,亮度明显比以前差了不少。
空调也不再用大功率频繁吹冷风,夏天在车上偶尔会觉得闷得慌,自动扶梯更别提了,每天只运行8个小时,到了点儿想坐扶梯就只剩自己爬楼梯了。
更令人觉得有趣的是,一线城市里甚至在非高峰时段用地铁车厢来运输快递,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为了缓解运营压力,省一点算一点。
二、基础设施提前规划与民众实际需要
很多时候,人们会说“基建应该适当提前布局”,这话本身其实挺有道理,但“提前”这事也得结合老百姓的生活需要来,不能只顾着赶着往前冲,忽略了大家的真实状况。
就拿高铁来说,近年来路线多了,里程也翻了一倍,还建了不少气派的车站,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不过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每次搭高铁花的钱,可能就够他们几天的日子开销了。
再看看新能源车,生产量每年都在不断上涨,可是真正能买得起、养得起这些车的人,似乎并没有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变多。
不少交通建设在规划时,反而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显示政绩、带动周边土地涨值,或者给短期经济带来些刺激,可偏偏忽略了“老百姓会不会经常坐”“大家能不能承担得起费用”这些核心问题。
结果就变成了个挺尴尬的局面:设施确实挺先进,但没人愿意掏钱使用,结果就只好闲置着不管。再一想,大家选择小电驴的原因其实挺实在的。
只要充上一块钱的电费,就能跑十公里,出门不用担心堵车,到了目的地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停,既省钱又挺方便。
比起这些,坐公共汽车的等车,还得担心路上堵车会迟到;坐地铁的话,人多得挤,票价也得精打细算;开车更麻烦,油费和停车费都不是小数。
这样一比较,小电驴正好解决了普通人在出行上的“难题”,特别是在大家如今更关注出行花费和方便程度的情况下,小电驴的“性价比”自然就成了首选。
第三部分,关于基础设施的“意义”
十年前,中国经济依旧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那时人们比较关心的,主要是高铁列车速度是不是太快,基础设施能不能跟上节奏,以及安全方面是否能够保障到位。
现在渐渐明白,真正让人“跟不上”的,不是那些技术上的难题,而是口袋里的钱不够用。
如今的年轻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真是挺不容易的,收入涨得比不上基础设施扩建的脚步。大家在挑出行方式时,肯定会优先考虑既省钱又方便的办法,这样一来,小电驴就顺理成章地被“青睐”上了。
其实交通的核心挺简单的,就像几十年前流行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不需要多高科技,只要能把人安全送到目的地,花费还少,就是好用的交通工具。
如今咱们拥有千亿规模的跨海大桥,又有万亿级别的水电超级工程,这些成就真是让人挺心潮澎湃的,但一边自豪,一边也得多考虑点实际的问题,别光光光开心啦。
这些花费,能不能帮咱们出门少排一会儿公交?能不能让大家坐高铁、飞机时不用再那么心疼票价?还能不能让公交司机不用换行,就能稳稳当当地领工资?
再长的高速铁路网,再新颖的地铁线路,再先进的交通工具,只有老百姓愿意搭、能承担得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作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