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汽车圈又有“新突破”,大伙的眼睛是不是都瞪溜圆了?
不信你细品,今天咱要聊的,就是广汽集团昨天晚上大张旗鼓推出的全新自研“星源增程”技术,还有首秀的“昊铂HL增程版”新车。
无论你是不是汽车发烧友,面对“油耗低至3L级”这种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数据,多少得打个问号吧?
毕竟谁家不天天被用车成本“牵着鼻子走”,难道广汽真能在这一局里逆天改命?
事实果真有这么“玄乎”嘛,咱们得仔细扎扎眼。
先说说这“星源增程”是个啥。
看名字有点像电视剧《三体》里高科技武器,结果一查,原来人家瞄准的是新能源车痛点,动真格地要革增程式技术的命。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增程”车型,最大短板就是燃油效率不够理想——既不能像纯电车那样彻底摆脱油箱,又嫌油耗比传统燃油车高不了多少。
用户表面上省个心,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一句话,怕踩坑,怕花冤枉钱。
不过这次广汽是真的下了点猛料。
发动机采用全新的“火山型燃烧系统”——名字威猛,听着就有点不服来试试的意思。
再配合什么活塞冷油道和类金刚石涂层,目的就一个:让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能更省油、省力,还结实、耐磨。
说白了,就是要把油分子都榨干压净才罢休。
发动机热效率直线提上去了,同步还有95%发电效率的发电机跟上,碳化硅电控、0.2mm的硅钢片铁芯这种“零件黑科技”一股脑全塞进去。
不少人在朋友圈看完都直呼:这不就是“新能源界的内卷王”上线了么?
但等等,听着复杂,其实让我来翻译成人话,无非就是每一滴油都用足,发的每一度电都不浪费,能量损耗专治“败家”。
而广汽为了让这套系统完全不掉链子,还整了点“狠活”——曲轴直连油冷发电机,这看似一串没头没脑的名词,简单理解,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动力链上传递能量时的“扯皮”现象。
传统方案绕个大圈——损耗高还容易出岔子,这下子直连到底,“中间商”不给赚差价。
并且它还用了“定转子双向直冷”的冷却系统,无论你拉高速、还是夏天堵车,都能让发电机稳如老狗。
一切的花里胡哨说完,还是那句话——数据面前耍不了花活。
直接上官方给的成绩单:A级车型 CLTC亏电油耗3.3升/100公里,大型SUV昊铂HL增程版亏电油耗是5.3升。
这个数字,甭管你是什么段位的老司机,放眼还真没几个对手。
你要知道,三点几升的油耗那可是A0级小车的传统领域。
这头儿,现在让一个A级新能源车给端了饭碗。
大型SUV现场表演“高油价下的自律”,也只要5.3升,隔壁燃油大哥听了多半得愣神。
但智能网友肯定心里还有问号。
技术牛皮没错,那实际路况到底能不能跑出这数儿?
是汽车媒体人都懂——CLTC标准啥意思?
就是“实验室关起门来测数据”的玩法。
等真拉出去跑城里堵车、老司机暴踩油门,这个数字还能不能hold得住,还得等后续用户实测。
说个更直白的,几乎每家新能源车企在发布会都敢把油耗数据写进新闻稿里念三遍。
可真到你我家附近那小区门口,红灯一堵,南方三十来度的天一开空调,油耗是个什么情况?
没准立马打回原形——技术再牛,也顶不住实际工况天花板。
但广汽这一波,至少敢公开亮底牌,底气还是比一些只会喊口号的品牌强那么一丢丢。
再想想这套“增程”系统里的“黑科技”细节。
你比如说95%发电机效率——一百份能量进去能用九十五份。
理论上看都挺美,但现实中,发电机得天天扛暴晒、风吹雨淋,还要随时待命响应大功率。
时间一长,效率是不是会受气温、负荷变化影响,这个大家关心。
另外,超薄硅钢片到底有多“爽”?
据说只有头发四分之一那么厚。
那会不会更容易变形、寿命跟不上呢?
不抬杠,科学上说材料强度和厚度本来就是跷跷板,厚了易重、薄了又怕折。
广汽敢用,表面上确实显示出研发信心。
这时候你反倒得多瞅几眼实际耐用情况,看看究竟是大厂“真有两把刷子”,还是噱头为主。
说句实话,中国新能源行业这几年可谓外卷全球,国内新能源车企谁不是隔三差五放点“价格炸弹”或者“黑科技”当谈资?
不发明点名头新颖的增程、比亚迪、理想、小鹏这些厂商就跟不上热搜节奏似的。
所以广汽这套“星源增程”算在什么水平?
客观来说,和主流增程、插混这一路玩家相比,确实在系统效率、能耗数据上潜力可观。
但消费者最在乎的,其实永远不是发明了多少专利,而是实际用车:省心、省钱、毛病少。
如果说油耗3.3升/100km能靠谱到手,用户钱包确实能松一口气。
3.3这个量级,单纯按市价计算,油钱不到3毛一公里。
要命的还得再盘算下电池电量、充电是否方便、有无“焦虑落地”等等。
过去传统增程式,普遍有“发电机噪音大”梗。
你白天听着没事,晚上安静时一开增程,像拖拉机轰鸣,有些用户心里直犯堵。
如今“星源增程”有没有解决这茬老毛病?
官方材料暂时没说细节。
再有,这种“火山型燃烧系统”听上去很炫,那真遇上极端超高温天气,是不是比普遍燃烧效率更抗造,还是说高温下也得认怂降功率?
这个,论材质和系统设计确实有技术门槛,但车主不关心是理论,最担心“实际体验能不能扛”。
说到底,车企技术发布一层层加码,比的是“拼命堆料”和系统集成,不只是组织一套零件“做加法”,必须得把一群技术悍将“团结到一锅里”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
其实你品品,新能源这场军备竞赛,已经把用户盘到只能围观“技术黑洞”的地步。
对于大多数买车人来说,可能根本分不清哪里是“火山型燃烧”,哪里是“直连油冷”,只想知道几点:我值不值?算不算新一代“家用神器”?
大家经历过一次次“技术革新”,带来的购买欲冲动也渐渐变得理智。
曾经谁不是看着纯电认栽,后来看插混被安利,现在增程又有新画风。
但冷静点,新能源车的终极考验其实就两点——第一,系统稳定,好开不耽误事;第二,别让老百姓“省钱变成累赘”。
企业宣传数据再炸裂,落到日子里,全凭“实际路况”说话。
话说回来,广汽这次“星源增程”的发布,算得上在增程市场里又扔下了一颗“核弹”。
不管最后实际体验如何,行业有你追我赶,用户永远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当然,技术是好,买不买账,还得市场来决定。
“技术秀肌肉”只是故事的开始,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国人钱包和嘴巴的双投票。
聊到这里,不得不说,广汽“星源增程”技术虽然听感高大上,里面到底是真实力还是套路,还需要时间和用户的检验。
新能源大潮浪头上,总有人敢第一个下水,也有人甘心做看客。
究竟它能否引爆一股新的“低油耗”全民热潮,又或者只是短暂的一阵风,留待市场慢慢扒皮见真章。
你怎么看“增程式”技术和广汽这波操作,真的能改变咱们用车大环境,还是又一次花里胡哨的包装?
欢迎来一波激烈讨论,你会给这套新技术“点个大大的赞”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