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祝福变成诅咒 汽车销售的底线在哪里 客户体验才是试金石
这事听着就让人窝火。一位消费者,满心欢喜地买了一台小米汽车。本该是件高兴事,却莫名其妙收到了其他品牌销售的恶语——甚至带着人身攻击和诅咒。这早已超越了商业竞争的范畴,滑向了道德的洼地。
那两位口出恶言的销售,已被4S店火速解约。大快人心吗?表面上是。但细想,这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下的断尾求生。店铺怕的,是自家招牌被这等低劣行径砸得粉碎。
客户走进门店,花费真金白银,购买的不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他们买的是一段旅程的开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份被尊重、被服务的舒心体验。任何销售,一旦忘记了服务的本质,就成了行业的毒瘤。
这件事,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汽车行业激烈乃至惨烈的竞争下,部分从业者的心态已经扭曲。当“赢”变得唯一重要,手段似乎就可以被忽略。诋毁竞品,攻击客户选择,这种手段之低级,令人愕然。它背后暴露的,是对自身产品力的不自信,以及职业素养的严重缺失。
今天,他敢诅咒选择竞品的客户;明天,他就能为了成交,无所不用其极地忽悠信任他的准车主。这种行为的破坏性是连锁的。它伤害的不仅是那位被诅咒的客户,更是整个品牌乃至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有人说,处罚够重,足以解气。但解气之后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铲除这种恶劣风气滋生的土壤。仅仅开除一两个“临时工”,是否就能高枕无忧?显然不能。这需要品牌方从招聘筛选、到日常培训、再到考核激励,进行一场价值观的重塑。必须让每一个一线人员都深刻理解:卖车,最终卖的是人品与信任。
汽车市场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靠诋毁对手或许能换来一两个订单,但绝赢不下整个赛场。真正的强者,永远专注于打磨自身产品力,优化用户体验,用实力赢得掌声。那些试图用口水淹没对手的人,最终只会发现自己早已身处孤岛。
这件事,对所有品牌都是一个警醒。请守护好你们的展厅,那里应该是展示技术与美好的地方,而不是散发负能量的垃圾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