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

嘿,哥们儿,深夜酒馆时间,咱俩盘盘最近这电动车圈子的破事儿。

这风口浪尖上,最怕听见什么?不是老板跟你谈理想,也不是媳妇儿问你私房钱藏哪儿了,是手机“叮”地一声推送——“某品牌新能源车路边发生爆燃”。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就这俩字儿,“爆燃”,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子焦糊味儿和恐慌。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你甭管是哪个牌子,也甭管它平时吹得多牛,广告打得多响,只要跟这俩字儿沾上边,那感觉就像你刚买了个新手机,正新鲜着呢,结果人告诉你这玩意儿揣兜里可能会炸。你说你慌不慌?

现在马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看着是挺环保,挺有未来感。但每次这种新闻一出,我估摸着不少刚提车或者准备下订的兄弟,心里都得咯噔一下。这哪是买车啊,这是请了个祖宗回家,还得天天祈祷它老人家情绪稳定。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这事儿就卡在这儿了。只要电池安全这个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悬着,电动车想彻底干翻燃油车,从“新潮玩具”变成家家户户的“可靠工具”,就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口气。

于是乎,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词儿,就被各路大神反复提及,吹得跟灵丹妙药似的——全固态电池。

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把现在电池里晃晃悠悠的液体电解液,换成一块硬邦邦的固体。听着好像就是换个材料,但业内那帮技术宅告诉你,这一换,可就不是简单的装修,是直接把茅草屋升级成了钢筋混凝土的碉堡。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碉堡”不光结实,还能装,跑得还快。听着是不是有点玄乎?来,老姜我给你掰扯掰扯,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帮搞技术的,画的饼那叫一个香。

他们说,固态电池这玩意儿,上来就能解决两大痛点:续航和安全。

先说续航。你现在开个电动车,仪表盘上那个续航里程,比你的工资条还让你焦虑。尤其跑个长途,服务区找充电桩那架势,跟玩密室逃脱似的,生怕半道趴窝。现在主流的车,吹上天也就五六百公里,冬天再给你打个七折,闹心不?

固态电池一来,你猜怎么着?人家实验室里的数据,能量密度直接翻倍。宁德时代说他们的半固态能干到400Wh/kg,全固态更是冲着600Wh/kg去了。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车里的电池还是那么大一块,但续航直接从六百公里蹦到一千公里开外。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一千公里啊,兄弟!这意味着你从北京出发,一脚电门踩下去,开到上海可能中间都不用充电。到那时候,谁还跟你聊什么“里程焦虑”?那焦虑早就被甩到后视镜里吃灰去了。

续航这块是给足了甜头,但真正让大家觉得“这事儿靠谱”的,还得是安全。

现在的锂电池,甭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理,骨子里都是“液态”的。这液体,易燃。一旦电池被撞了、被戳了,或者自己内部短路了,就容易“热失控”,说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发起疯来连环着火,最后“砰”的一声,给你来个烟花秀。网上那些电动车着火的视频,看着都吓人,跟个大号窜天猴似的。

固态电池就不一样了。它里面的电解质是固体的,本身就不可燃。这就好比你家厨房,原来用的是煤气罐,总担心漏气;现在全换成电磁炉了,安全感是不是瞬间就上来了?就算电池被针扎了,被挤扁了,它顶多就是“罢工”,不干活了,但很难上演“自焚”的戏码。

有测试数据说,同样被钢针穿刺,传统电池八成以上会热失-控,烧个没完;而送去测试的全固态电池,屁事儿没有,最多就是核心温度升了点,连个火星子都见不着。

要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对于一个每天拉着老婆孩子出门的普通人来说,什么零百加速、什么智能座舱,都比不上“安全”这两个字来得实在。车,归根结底是移动的家,谁也不想把家变成一个移动的火药桶。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而且,这玩意儿还不挑食,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北方的兄弟冬天开电动车,那续航掉得比头发还快,简直就是“电动爹”。固态电池在零下二十度照样活蹦乱跳。南方的朋友夏天把车停在太阳底下暴晒,也不用担心电池过热“中暑”。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听着是不是特完美?感觉明天就能换上,然后就可以跟加油站彻底说拜拜了。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打住。

现实世界里,哪有那么多“一键升级”的好事儿。画饼谁都会,但从实验室的图纸,到你车里的那块电池,中间隔着的,是一条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的鸿沟。

这事儿的难,就难在“知易行难”。

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材料。这块固体的电解质,要求极其变态。它得像个钻石一样硬,能挡住锂枝晶(一种会戳穿电池导致短路的小尖刺)的野蛮生长;同时,又得像块橡皮泥一样有韧性,能适应电池充放电时的热胀冷缩。它还得是个绝缘体,但又要让锂离子轻松穿过。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这不就是要求一个人既是百米冲刺的冠军,又是举重世界纪录保持者,还得是个精通文言文的哲学家吗?上哪儿找这种神仙去?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清华大学那帮最聪明的大脑研究了半天,发现氧化物电解质够硬,但脆得跟饼干似的,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裂了;硫化物电解质软和点,但又扛不住高电压,跟高性能的正极八字不合。最后大家一合计,单靠一种材料没戏,干脆搞“复合材料”,把几种东西掺和在一起。但这就像攒一个乐队,你找了个摇滚鼓手、一个民乐二胡、一个古典钢琴,怎么让他们凑一块儿不打架,还能奏出和谐的乐章?这活儿,太细了,现在还没完全搞明白。

就算材料问题解决了,第二个更头疼的问题来了——界面。

你想想,两个硬邦邦的固体,要紧密地贴在一起,中间不能有任何缝隙。这在微观世界里,比登天还难。固体表面总有坑坑洼洼,它们一接触,就像两块石头靠在一起,真正挨着的地方没多少。离子和电子想从中间过去,就跟高峰期的三环路一样,堵得死死的。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内阻一大,电池性能就拉胯。宁德时代自己都承认,他们搞半固态电池,就因为这界面接触不好,快充速度打了折扣。本来吹牛说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结果一上真实数据,只能跑320公里。这感觉,就像你点了个超大份外卖,结果送来一看,一半都是包装盒。

第三个,也是最要命的坎儿——成本和量产。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穿着白大褂,小心翼翼地,花一天时间可能就做出来一块性能爆表的样品。但这玩意儿要变成商品,得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咣当咣当”地大批量生产出来,而且得保证每一块的质量都差不多。

现实是残酷的。现在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良品率低得吓人,可能做十个,有六七个都是残次品。用的材料也金贵,高纯度的锂盐比普通货色贵八倍。生产设备更是天价,一台就上千万,还得从国外进口。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这么一算,成本能不炸裂吗?就算真给你造出来了,一台本来卖二十万的车,换上这电池,可能得卖到五十万。你会买吗?反正我是不会。咱老百姓买车,图的是个性价比,不是为了给前沿科技当付费测试员。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性能好,但做不出来;好不容易做出来了,又太贵;想便宜,就得等技术成熟、规模上去。可技术不成熟,哪来的规模?

那是不是就没戏了?也不是。

这帮玩资本和技术的,比猴儿都精。他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特别有中国特色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农村包围城市”。

既然一步到位上汽车不现实,那就先找些“软柿子”捏。

比如,智能手表。小米就在新款手表上用了固态电池。手表电池小,技术要求没那么高,就算出点问题,风险也小。结果效果还不错,续航翻倍,大家挺买账。这就算是在外围阵地插上了一面小旗子。

再比如,小型的储能柜。给家庭光伏用的,体积小了,安全性高了。这也是个好场景,不用考虑移动、碰撞这些复杂问题。

然后,再慢慢往汽车上渗透。但也不是一步就上到咱普通人的买菜车上。你猜他们先给谁用?

给那些不差钱的主儿。

蔚来不是要出个ET9吗,卖八十多万。他们就计划在这车上先用半固态电池。买这车的人,对价格不敏感,他们要的是最新的技术,最酷的体验。让他们先当“小白鼠”,在真实道路上跑个几年,收集各种数据,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有什么毛病。

这招,高明。既能用高昂的售价覆盖掉研发和早期生产的高成本,又能积累宝贵的实际使用经验,还能给品牌贴上“技术领先”的标签。等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再逐步下放到三四十万,甚至二三十万的车型上。

所以啊,别听那些媒体瞎咋呼,说什么“固态电池革命明天就到”。这根本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极其考验耐心的马拉松。它不是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涉及材料、工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庞大系统工程。

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续航号称一千公里,成本量产是道坎-有驾

要我说,咱们普通消费者,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放平心态。一方面,乐于见到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另一方面,也别对它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真正的变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可能三五年后,你会发现市面上的高端电动车,续航普遍上到八百公里了,那就是半固态电池开始普及了。再过个三五年,可能二十万的车也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充电更快、更安全了,那可能就是全固态技术真的开始落地了。

到那时候,我们开车出门,就真的不用再把一半的精力放在寻找充电桩上了,也不用在每次看到类似新闻时都心惊肉跳。

那一天,才是电动车真正“成年”的日子。

但这碗饭,要慢慢煮,急不得。

这事儿你怎么琢磨?全固态这碗饭,你觉得几年后咱能吃上?评论区里碰一碰。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