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是略略
“孔乙己文学”火了,孔乙己的“长衫”脱还是不脱,这是个问题。
不脱,在当下就业巨难的情况下,他们连活着都是个问题。
脱了,可这“长衫”是父辈辛勤十几年攒的几十万才给织上的。
比“孔乙己文学”更火的是,央视网的点评直接火上浇油。
点评有错吗?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一点问题都没有!
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困在“长衫”之中。真的是大学生不愿意脱掉“长衫”吗!他们没有脱吗?
他们脱了,可发现自己脱下了长衫,只是从孔乙己变成了祥子。
往往这时候鸡汤来了,有能力者反思问题,无能力者抱怨问题。
谁告诉你读书了有学历了,就该赚钱了?
话也没说错,可到底是谁制造了那么多“孔乙己”。
你不能说咱们的大学生们,没有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
没有能力,他们能淘汰50%的人上高中?再淘汰20%的人上大学!
可偏偏高三阶段,成为了无数学子知识的巅峰。
有人会说,大专也能算大学生?有用吗!可是别说本科生了,那么多研究生毕业也没能找到工作。是他们好高骛远吗?是他们眼高手低吗!
月薪三千,要求五险,很过分吗?
残酷的现实是三千的大学生,一招一抓一大把,待遇赶不上一个服务员。
服务员那么辛苦,难道三千都不该拿吗?该!
问题在于,大学生脱下长衫去当服务员,又要遭到了多少笑话、诋毁和歧视。
靠自己双手挣钱,没啥丢人的,你自己信吗?你父母听到会作何感想。
从小父母就告诉你:读书不努力,考不上大学,今后就只能种地,只能进厂。
不是大学生好面子,不是孔乙己不务实。
而是因为他们坚信的知识改变命运,发现到最后读书带给他的是牵绊和焦虑。
读书无用?知识有错?绝对不是的,问题是咱们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关键所在。
到底什么才是他们在大学里需要的学习和知识,所能够将来应对就业的筹码。
大学生脱不下的“孔乙己长衫”,我看到了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都说大学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可究竟有多少大学领导关心学生就业的?
是关心学生交三方保证就业率,还是真心希望并作出努力让学生就好业。
你也不能怪学校,毕竟上大学包工作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你同样会发现,找到好工作的学生,绝不是仅仅靠专业。
大学里开专业,不是看社会和市场需要哪些人才,而是看它首先能开哪些专业。
加上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家庭教育背景的差距,大学选错专业调剂专业的数不胜数。
寒窗苦读十二年,考上了不去读吗?难道进厂打螺丝,还是选择送外卖?
现实是读完了,找工作同样处处碰壁,浪费四年青春还是打螺丝送外卖。
谁不想专业对口?谁不想学以致用?
时代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你现在学习的知识,到了四年毕业后可能根本用不上。毕业专业就被取消,行业就被注销的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理工科是如此,更别说文科类了。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工难。
如果我没有读大学,我愿意去当瓦工。别说我不能吃苦,年薪25万,会有人抢着去的。
前几年的中考分流,家长们开始抱怨,孩子晚熟,要给到孩子未来选择的机会。
甚至有家长觉得要普及普高,给到孩子人人上大学的可能。
可谁说读了中职院校就不能上大学了?
职业院校当下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教育发展趋势就是如此。
作为制造大国的我们,需要广大的技能技术人才。
等着大学读完四年面临失业,还是学好一手技术,家长和社会要看开了。
从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咱们90%的高等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
大学扩招没问题,扩招的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
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并不愿意“转型”。
仍然坚持想把学校办为综合性院校,培养学术人才。
最终所谓的学术型人才毕业后大多数成了“孔乙己”。
他们没有扎实的理论,也没有夯实的技能。
放不下的不是读书人的面子,放不下的是为“长衫”的付出。
这笔账,实际上他们亏大了。花掉的父母金钱不说,更多的是青春的精力。
略略寄语
家里小舅子,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发现他读书一没天赋,二没兴趣,三没努力。
上了初中后,成绩是注定考不上普高的。一家人思考再三,为他选择了中职的畜牧兽医专业。你说他喜不喜欢,至少也在几个专业之间征求了他的意见,在读了一年看来,还不错。
提高学历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选择职业教育是为了一门求生的手艺。
填饱肚子了,才能去追求梦想,不是吗?
绝大多数的人是普通的人,不可能暴富,踏实干活工作,过小日子安居乐业才是真。
咱们爸妈那一辈人可以做到的,我们这一代面临转型,同样也要努力去适应去接受!
话题讨论:
你觉得职业教育该在大学普及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分享讨论或吐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