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被投诉转向失灵,厂家拖延应对,召回背后安全受关注

这年头,买车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买新能源车。你要花一二十万,有的甚至三四十万,买的不光是个能跑的铁疙瘩,更是装着老婆孩子、爹妈亲戚的希望——一句话,安全才是第一位。可偏偏,小鹏P7+这次出事儿,把安全二字直接踩在了脚下,让人一听就心里发毛。

怎么就出了这事儿?为啥非得等到好多车主都抱怨、代理部门也下场,小鹏才不情不愿地发布召回?咱不妨倒回来捋一捋:从今年六月起,转向助力系统失灵的投诉就没停过,不仅如此,还有车主说自己都没搞明白咋回事儿,售后那边就直接上来“打胶”——这操作,是治标还治本,心里真没数儿吗?打胶这事儿,是不是糊弄车主,还是整个品控体系都靠经验小哥“一胶带过”?这不禁让人纳闷:小鹏到底是在修车,还是在修人心?

再说说这回召回。要不是车主持续举报、新媒体盯着、官媒发声,小鹏可能还在想着“拖一拖说不定就过去了”。可车是拿命开的东西,能儿戏么?小鹏P7+的转向机要是关键时刻掉链子,谁担得起那份风险?有媒体直接点了名,说有“打胶掩盖、OTA升级隐患、缓慢更换部件”,把面子都撕了。这种情况下,小鹏选择不再“装聋作哑”,才临时加速召回,这算是主动负责还是被逼无奈?

大家想想,现在造车这行,热得发烫。每家都想抢占市场、做头部,销量数字一个比一个喜人。比如小鹏,销量一波波创新高,月交付三万多辆,全年净亏损也大幅收窄,甚至信誓旦旦今年能盈利。可以说,资本市场春风得意,车友圈热火朝天。可就在风光背后,质量问题、售后糊弄、推卸责任这些隐忧始终像根刺,有一天扎了出来,什么业绩、增长,统统都得让位于安全。

为什么国产新能源车发展这么快,消费者的信任还能被反复透支?为啥自主品牌翻身仗已经打了好几年,但用户维权的新闻却时不时就扎眼?说穿了,还是有的厂商动不得真格的,把行业标准当皮筋,能松就松,能拖就拖。你说你车好,一开始确实好,销量也上去了。但谁都知道,量起来自然会稀了泥,管控容易疏漏。可这不是理由,尤其是核心安全部件。

小鹏P7+被投诉转向失灵,厂家拖延应对,召回背后安全受关注-有驾

想一想,假如你开着P7+,突然方向盘一重,方向失灵,这不就是命悬一线?要是发生在高架、隧道、高速上,后果得多严重?有人说,新能源车有很多电子元件,故障概率高点能理解。那么,车主该怎么信任新科技?该怎么判断,自己的那辆车是不是下一个隐患?品牌的承诺在哪,责任心又在哪?

小鹏P7+被投诉转向失灵,厂家拖延应对,召回背后安全受关注-有驾

小鹏的应对,让人觉得有点寒心。面对用户的质疑,最初的反应不是坦诚承认,积极调查,而是各种拖延、打补丁、绕道走。这种态度,比技术上的bug还让人受不了。一个有担当的新势力,应该学会如何面对问题,有问题能不能第一时间承认,透明公开,拿出方案,别拿用户的性命和信任做试验田。现在把事情拖大了,召回规模都到了五万辆量级;可是,召回解决就能没事了么?市场和用户的警觉,岂是那么好敷衍的?

值得警惕的,还有厂家的那点小心思。这些年,中国汽车从追赶到领跑,但某些造车逻辑没变——能省则省,先把问题压下去,后期看情况做“公关”。可现在信息透明、消费者成熟,一点纰漏立刻就炸锅。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厂商也好、市场也好,总想用花拳绣腿的营销来快速收割,可安全是唯一不能打折的地方。销量与质量有冲突,永远得选质量。

小鹏P7+被投诉转向失灵,厂家拖延应对,召回背后安全受关注-有驾

说到底,这次小鹏的召回,既是对车主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整个新能源行业狠狠地敲了个警钟。别看你现在风头正劲,新闻报导一水儿的正能量,水位一涨,漏洞也就浮出来。品牌靠产品立身,质量出问题的时候,你的售后服务、整改态度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否则,光会在PPT上讲故事,用户迟早会用脚投票。

现在新能源车竞争激烈,别家也不是吃素的。你板上钉钉地出了召回事故,竞品们只会躲在一边偷笑,顺便捕捉二次流量。更别说,舆论场上总有人盯着,这样的危机,只要迷糊一时,信任塌方是分分钟的事。一旦口碑损坏、用户丧失信心,同类产品和整个品牌都受影响,谁能真扛得住?

有人说,企业进化靠危机倒逼。那么,这次小鹏算是被狠狠倚了一刀。可是危机不是洪水猛兽,怕的是出问题不改正,光想着怎么遮丑。产品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甩锅推延、遮遮掩掩。消费者现在怎么想?只会比厂家更精明。经验是个好老师,谁让用户吃了亏,谁就别指望再倚靠品牌溢价。

小鹏P7+被投诉转向失灵,厂家拖延应对,召回背后安全受关注-有驾
小鹏P7+被投诉转向失灵,厂家拖延应对,召回背后安全受关注-有驾

顺手也提醒一句,新能源车目前正值“前夜”,好多问题大家还在学习摸索,谁都别装专家。用户需要啥?其实很简单——买得起,用得放心,售后有保障。出问题了,只要你坦诚,积极主动,能让人心服口服,其实大家也能理解。但是要是把事儿藏着掖着,哪怕最后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话才肯动,那信任还能剩下多少?

其实,所有车厂都该严肃记住这次教训:面对安全隐患,千万别磨叽,也别投机取巧。车不是PPT,车主不是实验白鼠。把技术、品质、服务这几项稳稳拿下,用户自然会用钞票回馈你。反之,销量上去了一时,坑了用户一下,靠压下问题过了初一,还有十五、十六等着你。

以后买新能源车,大家最好多点心眼。厂商能不能不再搞表面文章,用户能不能不再被忽悠,最后都得用事实说话。希望小鹏这次的召回是真的解决隐患,不是把球踢给下次升级。也希望这行业里,能多点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责任,用良心造车,用态度赢市场。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的命都不是用来做试验的。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