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国产车品牌越来越敢叫板了?不是说技术永远是洋品牌的高地,价格也是人家的护城河吗?但你看这两年,从小鹏的“画大饼”,到比亚迪卷价格战,现在连奇瑞都高调推出风云X3L,摇着“既要、又要、还要”的大旗,掀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发布会,这背后到底透着点啥门道?我们真得聊聊。
大家想象下,一个售价10到15万的增程SUV,不光外形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方盒子硬朗造型,技术上也是增程,能跑1200公里,并且价格没给你撑到二三十万,这对老百姓是不是诱惑?以往这个价位有什么选择?要不就是油耗高到离谱的燃油SUV(还丑),要么就是续航和用车场景都捉襟见肘的纯电方盒子,真正好用有技术底子的增程产品,很少有人敢这么玩——这,就是奇瑞风云X3L给市场投下的“炸弹”。
但话说回来,这种*“既要颜值又要技术还要便宜”*的玩法,到底只是发布会上的口号,还是说明我们的制造业、汽车业,真的“修炼出内功”了?奇瑞这事儿,还真值得琢磨。
我先抛个问题:为啥增程方盒子SUV长期是个稀缺选手?有两大坎。第一,“方盒子”造型太反空气动力学了,你看那奔驰大G,北汽BJ40,还有什么路虎卫士,无一不是大风阻、油耗高、成本高。可问题是,越野和硬核梦想大家都想要,能日常能远行还要省心省钱,做不到!传统燃油机油耗根本降不下去,纯电更惨,高速就能看着表掉电。说白了,这样的设计在市场里卖不动,并不完全是消费者审美狭隘,是真用不起。
第二个坎,增程技术看似简单,其实搞不好比纯电还难。因为既要有电动车的平顺、安静、低成本,又得满足远距离无忧跑。如果你发动机和增程逻辑不够好,技术不行,结果就两个字——折腾。噪音、抖动、还容易出毛病。市场上能拿得出手的增程系统,说实话,一只手都能数过来,这就是门槛。
奇瑞为啥敢吹这个牛?这得追溯到它一个老底子:“自己造发动机”。熟悉这个行业的都知道,早年奇瑞吃过技术引进的亏,人家不让你真正掌握核心技术。那咋办?“拼命三郎”地砸钱搞研发,技术积累成了它底气。发动机这个东西,不下十年功力根本修不出结果。奇瑞熬了25年,磨出来了一堆获奖发动机。你可以嫌它不少车设计不上档次,但是动力总成,一直是中国品牌里水平极高的一家。
到新能源这波浪潮来了,很多品牌才发现,原来搞“电动增程”特别考验发动机的油电转化效率。市面上一堆主打省油的增程混动,其实就是“油改电”——噱头大于内容。但奇瑞这个老发动机行家再加一把火,专门为增程搞了一台高热效率、专用工况的发动机,能把一滴油榨出更多电。这种事说起来容易,真正牛到45%以上热效率,实际用车表现还一如既往地稳,那才叫本事。
还是回到用户这个问题:你买这个车,到底赢哪儿?一是外观够炸裂,那大高顶+方盒子,视觉冲击在同价位没竞争的,年轻人冲着个性去买没毛病。二是真省钱还实用,正常用电、不限号,西南东北随便跑,不像入坑纯电 SUV的朋友,假期自驾路上还怕掉队还怕排队充电。三是这车性能也不“肉”,零百加速4.7秒,SUV里面叫板同级比亚迪方程豹指哪打哪。你丢路上,开的爽,还看不到油耗心疼。
这里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为什么曾经国外品牌动不动就定价三四十万的“高技术”,国产品牌敢用一半甚至更低价格下探?是因为我们这帮厂商脑袋进水,还是有人终于摸到了制造业的本质——核心技术自己掌握,规模做大,产业链内自己消化,成本确实就可以下来,羊毛能直接薅在用户身上。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是件好事?
奇瑞做这事还有一层意思,别看发布会讲得“我们普惠”,其实是在制造业大转型里的另一个路口抢先机。新能源车市场越来越卷,比亚迪已经不走寻常路了,吉利搞极氪、长安推深蓝,家家都疯了。那半山腰上的品牌拼广告、拼科技、拼定价,老百姓其实就是“等等党”,等看到一款能兼具颜值、实用、又不坑人钱包的产品。奇瑞这波把技术下沉到底,就是要在市场再分一次蛋糕。你说理想、问界那些三十万级的客户买单,跟大家伙有多大关系?车是好,但那价格门槛,你得承认是普罗大众的天花板。
当然,也有人会怀疑,这种普惠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像以往的“价格战”一样,一阵风吹过就啥也不是?我觉得一方面,行业比拼到今天,卷技术已经不是吹牛,是真见本事了,产业从供给侧已经发育到你不牛就得退出市场阶段。另一方面,这种大规模的自主全链路,短期看是销量拉升,长期其实是一种门槛——让后来者很难再抄近道。中国汽车行业能不能像手机从山寨到世界级品牌,关键就是这一波基础技术积累完了,有没有机会出来几家像样的全球级玩家。
再聊聊消费者到底该怎么看。今天卷价格的路,总有人出血。你只追低价,其实厂家也许偷工减料或者后续服务缩水。用户需要聪明一点,要学会看产品“真材实料”。风云X3L亮出70万级铝合金高顶、路虎同源悬挂,这是给你看肌肉。而真正硬核还是在“用着值不值,跑着省不省心”。
最关键的是,这波技术普通人的红利窗口期有限。你等着某些品牌熬不住合并、淘汰还是等政策红利吃完,你就等不到现在这种技术力+性价比包裹的爆款新品了。就像当初智能手机百元机全球通杀,后来也“消失”了一样,大家该出手时就出手。
回头再问,奇瑞风云X3L突围,一下扛出“既要、又要、还要”,是不是市场吹起来的巧合?我觉得更多是中国制造华丽转身、产业链稳定后的一个必然水到渠成。技术内核足够厚,品牌敢向用户让利,用户再用脚投票,那叫生态,这才决定了未来。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纠结于“国产品牌靠谱吗?”、“新技术会不会翻车?”、“为什么这车又便宜又先进?”——不如回头审视一下,现在国内的汽车业,已经不是二十年前能靠合资贴牌吃天下的时代了。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轮“降维打击”,说到底都是“内功”的集中爆发。以后再有车企出来喊“我们做到了既要、又要、还要”,愿意服气的人多一点,倒是不意外了。
吐槽归吐槽,理性留给选择的人,但咱们这代人能见证国产汽车工业“风云再起”,其实本来就是一场极致的幸运和历史性的进步。未来会不会有更牛的出现?那是肯定的,但别忘了,正是这些有胆量、有技术的玩家把格局打开,用户才有机会用上梦寐以求又买得起的好货。不信?等哪天别人再告诉你,这价格给不了,那体验做不出来,你可以笑着回答一句:你没见过真正卷技术的中国车企。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