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限速25km/h,电动自行车爬个地库坡都快喘不过气
那天早上,我蹲在小区地库口等朋友,正巧看见一哥们儿推着电动自行车冲坡。车速卡死在25km/h,坡度也就五六度,人家整个人差点贴到车把上——真不是他技术问题,这就是“国标速度”遇上现实的尴尬。
广州的张先生比这哥们更惨,家—公司直线不远,但电动车道还有个额外限速15km/h的“福利”,每天12公里的路硬生生骑出一个小时,比公交还慢。一到夏天,热风呼呼吹着脸,就跟烤箱里骑车似的。
新国标要落地了,2025年9月正式执行。官方说是为了安全和统一标准,放宽了一些条件,比如不用强制配脚踏,重量也能到70公斤,但核心的25km/h没动。更“贴心”的是加了个防篡改功能,没有这个功能的车,直接拿不到3C认证。商家再也不能明着“留后门”了。
但你知道,需求不会因为规定消失。电池电压还被卡在48V以内,有些用铅酸的车冬天续航只能跑二十多公里,那些跨区上班的人一下就傻眼。于是,地下灰色市场就活跃起来:花五六十块,门店帮你解限速,跑到三四十公里不成问题。去年有人打探过,一些新车甚至出厂就“暗藏解码通道”,就等你来刷。
电视台也拍过暗访,说不安全。但你去翻翻评论,大部分网友站在骑手这边。他们不是什么飙车党,只是想按自己的节奏在城市里穿行。专家给建议,说真想快点,不如直接买电动轻便摩托车。但考驾照、买保险、上牌,这套流程劝退了不少人。
你要问我怎么看,有些城市倒是走了另一条路。比如西安,前两年放开摩托车通行,还专门划了摩托车道,车流效率立马上去了。拥堵少了,电动车乱改装的事也少了。重庆那边更猛,摩托车销量起来了,还带动了一堆相关的小产业。成都、昆明这些试点城市的骑手都说,好好管理的摩托车,比偷着改电动车安全多了。
听起来很理想对吧?有人提议过,干脆就让电动自行车回归短途代步的定位,需要速度的直接去走摩托车路线,各走各的轨道,互不干扰。这样交警抓违章好抓,骑手的生活也好安排。
不过,这事儿真落地的时候,可能就没那么简单。电动自行车便宜、方便、好充电,这是摩托车短期内替代不了的,加上城市交通管理各有一套,想“一刀切”恐怕也难。
前两天见到一个老车友,他笑眯眯地跟我说:“我这车啊,后备箱能装下半个客厅,你信不信?”我一愣——电动自行车还有后备箱?是真是假,各位就当茶余饭后的八卦听着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