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这种数据报告,我都觉得特别魔幻。
一堆数字,494万辆,同比增长21%,俄罗斯第一,墨西哥第二,阿联酋第三。看上去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好像我们的车企一夜之间都开了窍,变成了三体人,准备对全球市场进行降维打击。
但真实的世界是这样吗?
诶,你先别急着给我点赞,也别急着反驳。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这几年,我们的车企跟疯了一样,拼了命也要把车卖到国外去?真的是因为我们突然悟了,掌握了什么不得了的宇宙真理,产品力强到可以拳打丰田,脚踢大众了吗?
是,也不是。
更核心的原因,藏在那些没写在报告里的血泪里。那就是,国内市场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是修罗场,是道诡异仙里的那种,多待一天都容易心态爆炸,神智错乱。
你看看国内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价格战打得连底裤都不要了,昨天刚发布的车,今天就宣布官降两万,明天友商直接再降三万,还送你全套家电。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在搞“黑暗森林”社会实验。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我赚钱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亏钱。
在这种背景下,你再看“出口”这两个字,味道就全变了。
这不叫“开拓新市场”,这叫“战略性转进”。这不叫“全球化布局”,这叫“逃命”。国内这个服务器太卷了,大佬遍地走,氪金玩家互相往死里砍,普通玩家连野怪都抢不到。怎么办?只能开个小号,去新手村,甚至去海外服,虐虐菜,找找自信,顺便回点血。
所以你看那个出口数据,出口到哪里的多?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东南亚。卷,都给我往死里卷!这些地方,说白了,就是全球汽车市场的“下沉市场”。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那里的竞争烈度,跟我们国内这个“蛊王争霸赛”比起来,简直就是幼儿园水平。我们的车企,在国内被锤炼得一身金钟罩铁布衫,拿着一把淬了毒的“价格屠刀”,跑到这些地方,那简直就是雷电法王杨永信进了网瘾少年的服务器,一通电疗,把所有人都给电傻了。
你看,之前俄罗斯市场,欧美日韩一撤退,留下一片巨大的真空。我们的车企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拥而上,管你什么品牌文化、用户心智,直接用堆成山的现车和低到离谱的价格,一把梭哈。这就叫版本红利,典中典。这不是你多牛逼,是时势造英雄,是天上掉馅饼正好砸你嘴里了。
我作为一个开了好几辆车,每天都在为停车位发愁的中年人,我看待这些事的角度特别朴素。车,首先是个工具。花里胡哨的功能,最后都得回归到能不能开,好不好开,容不容易坏。那些出口到海外的车,尤其是卖给“全球南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一个:皮实,耐用,便宜。说白了,就是把我们十几年前的性价比打法,进行了plus版的升级,然后打包扔到国外去。
这套打法在国内已经快玩不转了,因为国内用户被惯坏了,不仅要冰箱彩电大沙发,还要自动驾驶能替他高考。但在很多海外市场,这套打法就是“任意门”,是降维打击。你跟一个还在开十年老佳美的中东老哥说,我这车有360环影,有自动泊车,价格还比你的新佳美便宜三分之一。老哥当时心态就崩了,当场就得给你跳一段科目三。
所以,别把出口神话了。这本质上,是一场“内卷的能量转移”。在国内卷不动了,就把这股要杀人的劲儿,转移到国外去。
然后我们再看报告里更有意思的一点:插电混动和混合动力的出口在暴增。
这是为什么?纯电动不香吗?我们不是弯道超车,引领全球电动化浪潮吗?
坏了菜了,这里面又暴露了“理论”和“现实”的巨大鸿沟。
纯电动车,讲真,就是个“品牌玄学”产品。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比亚迪三电技术多牛逼,续航多扎实,他只会觉得你在狗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而支撑这种“信仰”的,除了品牌光环,还有一样东西,叫充电桩。
在欧美发达国家,充电桩覆盖率高,大家住大豪斯,家家都有充电桩,玩纯电没问题。但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呢?在那些连电网都不稳定的地方呢?你跟他聊纯电动,他觉得你在跟他聊修仙。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电动化的关键不在续航一千公里,而在楼下有没有充电桩。
这时候,插混和增程的“鸡贼”之处就体现出来了。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着小,泡水里就变大了。它对外宣传自己是新能源,能上绿牌,享受政策红利,听上去机你太美。但实际上呢?它保留了加油的便利性,彻底干碎了里程焦虑。它就是一个缝合怪,一个四不像,但它解决了用户的核心痛点。
说真的,我最近看我小区地下车库,感觉车位比车都贵了,这玩意儿出口是不是也能创汇?
所以,当我们的车企把插混皮卡这种“究极缝合怪”卖到澳大利亚、南非这些地广人稀、加油站比充电桩多一百倍的地方时,当地老百姓直接就悟了。原来车还可以这么玩?既能省油,又能当移动电源,关键是还不用担心开到一半撂挑子。这不叫卖车,这叫传道。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道理?我们的技术路线,不是被实验室里的工程师规划出来的,而是被最不讲理、最混乱的现实需求给逼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充满了实用主义的狡黠。
整篇报告看下来,一堆数字背后,其实就藏着两个字:求生。
为了活下去,可以把价格打到骨折。为了活下去,可以把国内的血战经验复制到海外。为了活下去,可以放弃“纯粹”的技术路线,去拥抱“不完美但好用”的缝合怪。这已经不是在做企业了,这是在打仗,一场看不到硝烟的闪电战。每个车企的CEO,心态估计都跟即将渡劫的修仙者一样,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别问中国汽车出口的未来是什么。未来就是,只要国内这口名叫“内卷”的高压锅还噗噗冒气,外面的世界就别想清净。这不是商业,这不是战略,这叫能量守恒。在把同行都卷死之前,先去把海外的同行卷死,仅此而已。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