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的一声惊雷,蔚来突然宣布全系标配100度电池,起售价纹丝不动,相当于变相降价3.8万元。消息一出,李斌的微博评论区秒变"翻车现场",刚提75度电池的车主愤懑留言:"不是不接受降价,是受不了这种毫无预警的背刺!"这一幕折射出新能源车企的残酷生存现状——当李斌坦言"活下去比用户感受优先"时,那个曾承诺"高端不降价"的用户企业,正被迫在生死存亡与品牌信誉间做出艰难抉择。
李斌的"活下去"宣言:新能源车企的残酷生存法则
8月29日的官宣并非孤立事件。回溯十天前,蔚来刚将100度电池包价格从12.8万下调至10.8万,电池永久升级费也从5.8万降至3.8万。短短十日两次调价,暴露出这家新势力一季度毛利率骤降至7.6%的财务窘境。李斌在媒体沟通会上的表态直白得近乎残酷:"新款ES8成本比老款低很多,这个价格仍有毛利。"
这种"以价换量"的生存策略立竿见影。全新ES8预售单小时订单量超越乐道L90,起售价从老款52.8万直降至41.68万,BaaS方案更探至30.88万。但硬币另一面,是2024年底以42.15万购入ES8的车主,八个月后面临17万元账面亏损的残酷现实。当技术迭代撞上价格内卷,车企的每一次求生突围,都可能成为对老用户的精准背刺。
"高端不降价"承诺崩塌:用户企业的信任危机
社交平台上,一位星辰绿ES8车主的订单截图刺痛人心:2024年12月以租电池形式42.15万购入的75度电池版,如今同配置新车仅需30.88万。更戏剧性的是,三个月前李斌还在公开场合强调"高端品牌不降价",这与2021年"蔚来理念第一点就是不降价"的宣言形成荒诞对照。
这种承诺的崩塌正在撕裂蔚来精心构建的用户社区。有车主自嘲"买新能源车像炒股,抄底抄在半山腰",更多人质疑所谓"用户企业"的本质——当企业生存与用户权益冲突时,前者永远具有优先权。李斌坦言收到老用户建议"不要太顾虑我们的感受",这句话背后,是用户与企业从情感共同体回归冰冷商业关系的残酷转身。
技术迭代加速贬值:新能源消费逻辑的重构
全新ES8的11.12万元降幅并非孤例。理想i8订单因蔚来降价而流失的现象,揭示出行业更深刻的变革:900V平台等技术创新正使车辆贬值速度远超燃油车时代。一位ET5旅行版车主哭诉:"落地35.8万的车,现在同配置33.8万就能提车,这种贬值速度令人窒息。"
这迫使消费者必须建立"电子消费品式"的购车预期,就像接受手机半年贬值千元那样看待汽车。但矛盾在于,汽车作为家庭大宗消费品的属性并未改变。当车企用"硬件预埋"策略争夺市场时,用户资产的保值焦虑正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新痛点。
两难抉择下的破局思考
蔚来的困境具有行业典型性:降价带来订单激增,却透支品牌溢价;技术迭代推动进步,却加速产品贬值。解局之道或许在于建立透明的价格预期管理机制——特斯拉的"价格保护计划"、理想的梯度补贴政策都值得借鉴。
更深层看,行业需要政策规范技术迭代节奏、统一电池标准以降低贬值率,同时加强用户教育重塑消费观念。当李斌说"打胜仗可以掩盖很多问题"时,或许该思考:真正的胜仗不该是牺牲用户信任换来的短期销量,而是在生存压力与用户权益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新能源车的竞争,终究是长期主义者的游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