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宁德时代还在为半固态电池量产争得头破血流时,奇瑞突然甩出王炸 —— 全固态电池验证车曝光!但眼尖的网友发现,这辆贴满 "全固态电池" 标签的星纪元 ET,竟然出现在国轩高科厂区内,旁边还停着印有 "国轩高科" 字样的重卡。这到底是奇瑞自研技术的突破,还是借鸡下蛋的营销操作?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场 "固态电池罗生门"。
2025 年 6 月,一张奇瑞星纪元 ET 的照片在汽车论坛炸了锅:车门上赫然贴着 "全固态电池验证车" 的标识,但背景里的 "国轩高科" 四个字却让评论区画风突变 ——
"奇瑞什么时候和特斯拉一样成了 PPT 车企?说好的自研呢?"
"国轩高科持股奇瑞固态电池公司,这波是拿别人技术充自研吧?"
更耐人寻味的是,奇瑞旗下的安瓦新能源官网显示其主打半固态电池,而国轩高科早在 2024 年就官宣了车规级全固态电池 "金石电池"。这就好比张三说自己考上了清华,结果录取通知书上盖的是李四的章,换谁不得打个问号?
明线:安瓦新能源的半固态之路
2024 年 11 月,奇瑞成立安瓦新能源,注册资本 5 亿元,国轩高科持股 5.9%。其官网显示,首款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280Wh/kg,计划 2025 年量产,主要用于插混车型。这和奇瑞宣传的 "2027 年全固态电池量产" 存在代差,网友调侃:"半固态还没整明白,就想跳级玩全固态?"
暗线:国轩高科的全固态技术输血
国轩高科的 "金石电池" 采用硫化物电解质,能量密度超 500Wh/kg,已通过 200℃热箱测试。星纪元 ET 出现在其厂区,大概率是在测试国轩技术。这种 "自研外壳 + 合作内核" 的模式,被业内人士称为 "借船出海"—— 既能保留自研噱头,又能缩短研发周期。
车型选择谜之操作
星纪元 ET 是一款中型 SUV,整备质量 2.2 吨,用它测试全固态电池续航简直是 "反向操作"。业内公认,轻量化轿车或厢式车更适合验证电池性能,比如广汽埃安 Y。网友吐槽:"奇瑞这是拿 SUV 测续航,好比让相扑选手参加马拉松,能跑才怪。"
配置缩水引发质疑
同期曝光的风云 A9L 量产车,作为奇瑞轿车旗舰,中低配竟无 HUD 抬头显示,车机系统还是上一代界面。对比同价位的比亚迪汉 DM-i 标配 5G 互联,网友怒其不争:"固态电池吹得震天响,内饰配置抠成铁公鸡,奇瑞这是把预算全花在车贴了?"
量产时间表可信度
奇瑞宣称 2026 年试运营、2027 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但安瓦的半固态产线尚未满产,国轩的全固态电池也处于实验室阶段。参考宁德时代 "2028 年量产全固态" 的保守规划,奇瑞的时间表被质疑为 "画饼充饥"。
在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奇瑞已落后于比亚迪、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被视为 "换道超车" 的机会 —— 其理论能量密度是现有电池的 3 倍,且彻底解决自燃问题。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奇瑞要是抓不住固态电池,可能连新能源赛道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安瓦新能源的股权结构显示,除了奇瑞和国轩高科,还有合肥产投、中科创星等资本入局。这种 "车企 + 电池厂 + 政府资本" 的模式,本质是分摊研发风险。但弊端也很明显:技术归属模糊,容易引发 "自研" 与 "组装" 的争议,就像当年的华为海思与台积电的关系。
蔚来发布 150kWh 半固态电池时,曾引发股价暴涨;丰田官宣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直接让竞争对手市值蒸发百亿。在资本市场,技术概念的炒作价值远超实际进展。奇瑞此次曝光验证车,恰逢风云 A9L 上市前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 "造势带货" 的营销意图。
警惕概念偷换:半固态≠全固态,目前市面上所谓 "固态电池车型" 大多是半固态,真正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至少还需 5 年。
关注落地价格:国轩高科测算,首批全固态电池车型成本将超 50 万元,奇瑞若真想普及,要么大幅降低配置,要么依赖政府补贴。
风云 A9L 的配置争议,暴露出奇瑞 "想冲高又怕丢市场" 的矛盾心理。就像网友说的:"你要么学比亚迪用技术碾压,要么学吉利用配置堆量,夹在中间只会两头不讨好。" 此次固态电池营销,若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反而会透支品牌信任。
从混动技术到固态电池,中国车企正从 "跟随者" 转向 "定义者"。但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 —— 宁德时代曾因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错误损失 billions,丰田固态电池专利墙至今难以突破。奇瑞的探索虽有争议,但至少证明:中国车企不再满足于组装代工,开始向核心技术发起冲锋。
对于奇瑞的固态电池计划,咱们普通消费者不妨抱持 "吃瓜但不盲从" 的态度:
✅ 如果你是技术发烧友,可以关注安瓦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展(预计 2025 年底搭载风云 A9L);
✅ 如果你近期打算买车,千万别为 "全固态电池" 概念买单,优先考虑成熟的插混或长续航纯电车型;
✅ 如果你是奇瑞粉丝,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你觉得奇瑞该继续死磕全固态,还是先把半固态做扎实?
记住,汽车工业没有捷径可走。当年比亚迪被嘲笑 "电池厂造车",如今却成了全球新能源销冠;特斯拉曾因 "PPT 造车" 濒临破产,现在却定义了智能电动车标准。奇瑞能否成为下一个逆袭者?时间会给出答案。
(资料来源:奇瑞汽车官网、国轩高科公告、36 氪、盖世汽车、懂车帝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