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

中保研公布了2025年第一批测评车型名单——奇瑞智界R7、东风风神L7新能源、腾势N9、吉利领克900,还有那个常年霸榜话题榜的特斯拉Model Y。看到这份名单,我第一反应是:好家伙,这不就是一场“科技派”与“实力派”的正面交锋吗?一边是背靠华为的智界R7、比亚迪高端旗舰腾势N9,另一边是老牌劲旅吉利领克和美系标杆Model Y,连东风风神都带着新能源新作杀进来了。这些车到底谁更经得起“中保研”的铁拳拷问?安全性、结构设计、电车耐撞性,真不是纸上谈兵能说得清的。

安全背后的设计哲学:碰撞的不只是车身,还有理念

中保研(C-IASI)的测试标准,说白了就是“模拟真实世界中最惨烈的碰撞场景”。它不像某些测试只看正面100%重叠,而是专门挑“最刁钻”的角度——比如25%偏置碰撞,考验的是A柱、纵梁和乘员舱的整体刚性。一辆车在中保研的表现,直接暴露了它的“骨架”到底有多硬,设计到底有多用心。

先说智界R7。这车一出来,我就去试驾过。第一印象是:这SUV怎么开起来像轿跑?低趴、贴地、转向干脆。后来一查,风阻系数0.248——这数据放在SUV里简直是“空气动力学优等生”。但低风阻的背后,其实是车身结构的妥协与平衡。为了压低车头,前纵梁的吸能路径必须更紧凑。中保研这一测,正好能验证它的“优雅”是不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毕竟,再好看的流线型,撞歪了A柱也是白搭。

再说腾势N9。作为比亚迪的“技术天花板”,它搭载了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能主动调节悬挂。试驾时我特意找了一段坑洼路,结果车内几乎感觉不到颠簸。但这套系统对碰撞安全意味着什么?更复杂的底盘结构,是否会影响碰撞能量的传导路径? 这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不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结构我一直很放心——电池包本身就是车身的一部分,刚性更强。腾势N9如果能在中保研拿“G”(优秀),那真就是“舒适与安全双修”的典范了。

特斯拉Model Y:老将出征,还能不能打?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Model Y,中保研的“常客”了。2023年那版测试里,它在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保护上都是“G”,但维修经济性被打了“M”(一般)。这次再测,我最关心的不是它能不能过,而是它会不会“退步”。

为什么这么说?特斯拉这几年为了降本,确实做了一些“减法”。比如取消了超声波雷达,完全依赖视觉方案。这在L2级辅助驾驶上争议很大——摄像头看不清雨雾天,能刹得住吗? 我有位读者老张,就在大雨天开着Model Y差点追尾,系统完全没预警。这次中保研如果做AEB(自动紧急制动)测试,Model Y的表现,可能比结构测试更值得关注。

而且,Model Y的维修经济性一直是个“槽点”。铝合金车身虽然轻,但一旦撞了,换件贵、工时长。中保研的“维修经济性指数”就是算这笔账:修一次车,保险公司赔多少?车主掏多少? 如果Model Y这次还是“M”甚至“P”(较差),那它的“性价比”光环,恐怕得打个问号。

新面孔:领克900和风神L7,谁是黑马?

吉利领克900,这名字一出我就笑了——领克终于也玩“9字辈”了。从01到09,再到900,数字越大,野心越大。从目前信息看,这车大概率基于SEA浩瀚架构,和极氪009同平台。这意味着什么?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车身、800V高压平台、L2+级辅助驾驶,大概率都得配齐。

但我更关心它的“小细节”。比如,中保研特别看重“低速碰撞行人保护”——引擎盖能不能弹起来缓冲?前保险杠够不够软?领克的设计一向激进,前脸又高又挺,这种“凶相”会不会在行人保护测试里吃亏? 我试驾过领克08,它的AEB在市区识别鬼探头还挺灵,希望900别掉链子。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至于东风风神L7新能源,这车信息最少,暂无相关数据。但从命名看,应该是插电混动或增程式。这类车型的挑战在于:电池、油箱、发动机三者怎么布局?碰撞时会不会互相“伤害”? 而且混动车低速靠电,高速用油,动力系统更复杂,中保研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测试,对它可能是个考验。

横向对比:谁才是“安全六边形战士”?

我们拉个表格,基于已有信息和行业常识,做个初步对比:

车型 车身结构 三电技术 辅助驾驶 维修经济性 行人保护 预估中保研表现

智界R7 高强钢+铝合金(华为合作) 华为DriveONE电驱 华为ADS 3.0(L2+) 中等偏高(进口件多) 待测 乘员安全G,维修M?

腾势N9 比亚迪CTB一体化车身 刀片电池,800V DiPilot 3.0 中等(比亚迪体系) 预计G 全项G可能性大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Model Y 特斯拉一体压铸车身 4680电池(部分) FSD视觉方案 较差(铝合金+进口) G 乘员G,维修P?

领克900 SEA架构,高强度钢 800V平台 L2+级(自研+第三方) 中等(吉利体系) 待测 乘员G,行人M?

风神L7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需要进一步确认

看得出来,腾势N9在结构和技术整合上优势明显,而Model Y赢在成熟,输在成本。智界R7和领克900拼的是“新势力+传统车企”的混合基因,风神L7则需要证明自己不只是“名字响亮”。

用户真实反馈:安全,是开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我认识一位网约车司机老李,开了三年Model Y,跑了40万公里。他跟我说:“这车电池真耐用,但有一次蹭了侧边,换门板花了两万八,保险直呼‘修不起’。”

另一位腾势D9车主王姐则说:“过减速带像坐船,但孩子坐在后排从不喊晕,这舒适性,值了。”

这些真实声音提醒我们:安全不只是碰撞测试的“A柱不弯”,更是日常使用的“省心”和“安心”。

未来展望:安全标准会越来越“卷”吗?

中保研这次更新了2023版管理办法,2024年又修订,说明测试标准在不断进化。未来的安全,不再只是“撞不烂”,而是“防得住、修得起、护得全”。

比如,电池安全会成为电车的核心指标。针刺、挤压、泡水、火烧——这些极端测试会不会纳入中保研?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再比如,智能驾驶的“误判率”,能不能量化成一个“安全分”?现在AEB乱刹、不刹的问题太多了,用户投诉不断。

我大胆预测:下一版中保研标准,可能会加入“智能系统可靠性”和“电池热失控防护”专项测试。 到那时,光靠“车身硬”可不够了,软件和三电系统的“软实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写在最后:你愿意为安全多花多少钱?

这五款车,各有各的卖点:智界R7有华为光环,腾势N9有技术堆料,Model Y有品牌号召,领克900有设计个性,风神L7有性价比潜力。

但中保研这一测,会撕掉所有滤镜,露出最真实的“底裤”。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如果一款车安全“G”,但维修费贵,你买不买?

如果辅助驾驶总误判,哪怕结构再硬,你还敢开L2吗?

你觉得中保研的测试,够“真实”吗?有没有遗漏的场景?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次试驾回来专门拍视频回答。

(顺便说一句,上周我去试领克900,保安非说我开的是“极氪009改的”,笑死,这算不算一种“高级黑”?)

中保研发布首批测评车型:智界R7、腾势N9、Model Y等-有驾

安全无小事,买车别将就。咱们下期,继续深挖中保研测试细节,看看这些车到底谁经得起“铁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