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新闻,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要亮相,心里反倒有点漫长的等待感。倒不是说我对比亚迪有偏见,只是这东西真得看得明白才能不被套路。昨天和修理厂聊了一会儿,他随口一句今年的车型真不容易,配置都在涨。让我觉得,车市的变化,除了价格和技术,背后还有个生活节奏的逻辑。倒车影像、360全景,越来越成标配。但实际上,哪个中低端市场的用户,真会因为那些AI智能帮忙买单?我估算,百分之六七十的买家,还是在乎油耗、空间、价格的平衡。比如我一朋友,他最看重的,是后备箱能放下的行李箱数——才不在乎小屏幕多炫。
说起这次比亚迪,曝光的配置挺扎实,比如他们那DiLink 3.0系统、12.8寸大屏、智控交互,比起几年之前,已经像换了套智能衣服一样。这让我想起去年我试过一个造型很像概念车的国产新车,配置是有的,调校也不错,但开起来一定觉得多余。为什么?因为车主用不着全能都能秒懂的界面,生活实际上是碎片化的。你来个哨兵模式,其实就是当个安保,反应快不快,才是真关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找到一个场景:某次深夜,朋友开着新车迎面驶过,灯光让我察觉到那是一台车亮着氛围灯,但内饰灯光还在闪烁。他说,这个,挺在乎的吧?不是。只是在故事里,车变成了个签名的场景。这里的场景很容易被误导,很多配置都像调料,看似重要,却不一定真派用场。
我在想,为啥这个市场出来一大堆智能配置,但用户反应其实很淡,是不是就像买一堆工具箱,最后只会用几样?这句疑问,突然让我联想到供应链里的模块化。原料涨价、供应紧张,车厂就像拼拼图—谁都想把最值钱的部分装进去。有人问,那个电池包到底多重要?其实就像配米饭的碗——装得好,饭就香。比亚迪的整个电池专利、供应链操作,类似国内最大米厂的调料配比,重要性摆在那。
说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很多人把续航当成衡量神奇的指标,但其实呢?你每天上下班,510公里续航,外加平时家附近的小距离,都够用一整天了。心里想:如果我真要省油,路上的百公里油耗得随手算算,现在大部分新车,官方数字,都是估算。是不是就像我们算账,平时开车省点油,得考虑交通环境、车载负载、尤其夏天的空调用量。我的大致感觉,油耗在2.5-3L/百公里算正常,当然纯电的510公里,说实话,估算实际用时,可能会缩水到430到470。
这次比亚迪还注重智能驾驶辅助,那块我个人觉得还能再刮一刮。跟汽车研发比,像是在煮饭,控温、火候都得掌握好,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对了,问个极端问题:你觉得,自动驾驶做到真实跑通的时候,那会变成另一个火锅店的服务员吗?能等得了这快节奏的变革么?我有把握说,不会太快,毕竟技术就像厨房里的调料,得调到味道正,不然就是咸死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还没写完,觉得似乎没说点令人信服的东西。也不能全靠未来想象,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行业内部,研发和供应链是幕后主人。如果说比亚迪这个价格和配置再打个差距,我猜,也就像买菜,越新鲜越贵。讲到底,价格的调整空间取决于供应紧张、原料成本以及市场接受度。去年我听一销售打趣说:这车卖得快,价格不敢降。– 那你说,这是不是个潜在的垄断空间?不如回头,问问自己:我喜欢的那份可靠感是在哪儿?。
既然提到可靠,我还记得一位修理工说,最怕年轻车主忽略小毛病。车子像人一样,有时候就是累积的细节决定了大病。比如刚修的那台车,原来后刹没有调好,结果第二次来,还得再花点时间。你说,车厂的质量控制,是不是就像厨师不断试味道的过程?我猜,毕竟细节出差错不是什么大事,但积累起来,影响的就不是一两块钱了。
突然想到,明天我还要和朋友小聚,顺路看一下那辆即将亮相的新秦PLUS,会不会让我眼睛一亮。说到,真的很想知道,这个车在现实中的表现会不会跟上厂家的宣传同步?我个人觉得,不要被广告片里的炫酷效果迷惑,真正决定买车的,还是你在日常,用到那一瞬间的触感和实用。
已到收尾边缘,心里又闪现几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买车这件事,是否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一台车带来的心情价值,到底值多少钱?而我们在追逐配置还是体验?好像都在试图用技术掩盖生活的不完美。那天,一位朋友无意中说: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其实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待。你说,是不是也该多留点体验慢节奏的空间给自己?
好了,最后还想留个悬念:在这个比亚迪多年磨一剑,等待新款的过程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除了价格和配置,还有那个你我都忽略的细节在暗示着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