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汽车设计和相亲一样,大家都说不看颜,其实全靠看脸。大师级的金句一丢:“把汽车当杰作来画。”但搁今天这地界,估摸着大师本人也得从画布下跳出来,悄默默地再加一句:“还有账算,销量看,领导查。”设计师们,脑袋要拿来画画,更要拿来解方程——设计+工程+技术,三位一体,且得修炼“系统内功”,否则,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洪流里,栽跟头的时候,连车带人一块淹。
中国车市风头无两,新能源这匹野马跨过大江南北,多少品牌梦碎于潮头,又有多少前浪还没冲上海滩,就被后浪拍翻在沙里。要问哪家在浪峰上逗留得久,吉利银河这名字现在已经和“爆款”成了同义词。如果有台销量收割机,这家伙估计已经用坏好几台了。
你以为吉利银河靠的是什么?是没天理地比特斯拉和BBA还拉风的外形吗?是会让豪门望尘莫及的配置堆叠吗?还是“天上飞的”智能生态?以上全都不是。吉利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就像老司机倒车入库,用了点巧劲,玩了把“去虚向实”,做减法,别瞎矫情,不追鬼畜奢华的曲线,该大沙发就大沙发,该无线充电就无线充电。别问,是谁定义的好看——看你钱包,只认你舒坦。设计这事儿,吉利玩的不是风格,是“生意经”。
当然,这话说得不够玄学。要说点具体的,咱得从脑后往下一点,谈谈什么叫“风格越克制,体系越完善,设计才越自由”。这话听着像道禅宗公案,实则也不过是“领导喜欢,你也能闭着眼画”的现代企业哲学。
摆过去两年吉利银河那些爆款名单,数不胜数,E5、星耀6、M9……估计起名字也得走新式科幻风。销量数据是面子,背后的里子,还得说体系化生存法则。设计不是艺术飘在空中,什么卡拉瓦乔式明暗、巴洛克的激昂、包豪斯的极简,看多了都串味。到了吉利,设计师变成一群懂易经的码农,逻辑只有一个——用户想要啥,咱就给啥。
你要大,咱们就大,把车做成三进大宅,连皇家园林的气派也复制。你要稳重,大气,人人都可以“八分藏二分露”,车身线条润如瓷,搞得恨不能直接插个博山炉上去祭天。你说现在新能源车搞得越来越匪夷所思,什么溜背、飞翼、赛博朋克,消费者真有那么多品味吗?其实没有,无非是品牌自嗨,用户只想“踏实”,外表大气点,空间大点,坐下去脚可以抻平,老人孩子坐得爽,公司老板看着也像样,谁还管车屁股上那一撮流线是不是斩获过红点奖?
抄袭不抄袭,致敬不致敬,这些在中国汽车领域都成了老黄历,现在比的全是“体系力”。你设计不行,用户一脚油门就把你踢出局。可你设计太花,结果还是市场不买单。最后拼的还是谁更懂老百姓的真需求——要舒服,要气派,要科技,最好价格还公道得像生鲜蔬菜。所谓爆款的养成,拼到最后是设计师敢不敢面对真问题,不沦为刷脸的奴才。
讲真,吉利的爆款不是碰运气,那都是体系算过命的。设计师和高管,仿佛一对互怼老搭档,你说风格,他要观念,你搞创新,他讲迭代。王婆卖瓜时才想起一句老生常谈,“颜值即正义”。但低头三尺有监控,销量那是唯一的上帝。不玩儿华而不实的拼贴,预算要砍,迭代要快,万一一出差错,“降本增效”的会议开他三天三夜,这就是汽车行业的“残酷美学”。
当然,吉利银河的“爆款生成器”能无限复制,靠的还真不是天降灵感。而是一整套比互联网公司还互联网的设计体系。传统车厂那一套高冗长流程、层层把关,早被丢进仓库生锈。吉利玩的是“中台团队”,说白了,就是能把经验打包复用,还能扛下每次临时加塞的“老总拍板”,实际和做盒饭差不多,得有菜单,有流程,有标准菜谱。保证你每一口,都能咸淡适口,偶尔还能加个蛋。
有人觉得“爆款”靠的是运气和领导赏识,殊不知这套流程都标品了,什么颜色、什么屏幕、哪个座椅按摩有几个档——都有文档和复盘,都是前台-中台-后台联动,什么问题到谁那里,谁负责,出了幺蛾子,有据可查,谁也别想着“临时拍脑袋”。这可不是国内汽车行业的时髦,而是被竞争猛兽鞭挞了数十年后的金钟罩铁布衫。
“85%继承15%创新”,听着就特像领导鼓励下属的口头禅。其实就是“别作死式创新”,别搞那种“翻天覆地换Logo”的乱搞。哪怕用户都没反应过来,你的车早在转型路上自燃烧没影,领导把你和上一任一起归档冷宫。产品基因、辨识度、家族特征,“传宗接代”的设计才可靠,创新只做配菜。不然还真以为星耀6那种高辨识度中网和分灯设计,是拍脑门想出来的?
是的,现在中国新能源渗透率都过半了,早就是主流审美的战场。买车的九零后、八零后、六零后,审美各怀鬼胎,厂商要照顾到谁?只能摸着钱包过河,外加用体系打补丁。拼到最后,不是你喊得响亮,也不是你画得精美,而是谁能用体系把用户糊弄得舒服,愿意为你掏钱买单。那些无人问津的“偏锋审美”,要么玩票,要么等哪天“领导审美”突然觉醒。
至于那些车企自带“国际范儿”,天天心心念念“全球设计中心”,结果还不是干不过本地用心的。说句大实话,中国人喜欢的大就是气派、面子,买趟菜要开SUV,遛个娃要全尺寸座椅。还有什么第三排不适合成人,都是工程师偷懒的借口。吉利愣是能把第三排优化到能当头等舱躺平。有人说中国人对大有一种迷信,其实咱是对空间的敬畏——房子大了,地盘稳,心里才踏实。空间利用直接体现对专业和诚意,谁玩虚的,谁就出局。
吉利这一招,还真有点“稳中有新”。创新像加味精,多少得恰到好处。你看他们的“设计竞争力公式”,把什么成本效率一顿堆,搞得像炒股一样论比例。其实一切归根结底:成本和效率一提升,竞争力才是真的往上涨,少听中层天天复读“高大上美学”,预算压着,效率拉满,年底KPI一过,设计师还能冲杯咖啡庆祝自己“新一代工匠精神”。
中国汽车想要立于浩瀚车海,别光盯着欧洲“诗与远方”,得学会把故事讲给身边人听。有独特的体系,有踏实的审美,有变量的成本,有上升的效率,最后拿销量说话,给自己争口气,也给国际友人长长脸。就像吉利那句不太响亮但极管用的口头禅:“别说咱是最牛的,最起码得是最皮实、最能卖的。”
到头来,设计师唠叨半天“风格与观念、束缚与自由”这些大词,听着仿佛都能写进咖啡馆的墙上,其实不过是新时代的“实用主义”:领导不能不爱,用户必须舒坦,团队别瞎折腾,体系要能填坑,产品最终得对得起自己和钱包。
设计的自由,最终都寄托在体系的完善里,一环不漏地把自嗨变成生意,把理想活成利润。要不你说,咱卷了一圈,最后拼到得的是啥?无非一套混合着中式诗意和硬核理性的手艺活。
自由是克制成全的,而克制靠体系滋养得活久见。至于理想呢?嗯,价格对了,空间大了,坐得跟老板似的舒服,那就都成了中国新汽车的浪漫。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