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厂轰然倒塌:汽配巨头马瑞利破产内幕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不聊新车,聊一个让整个汽车行业心头一颤的消息:百年老牌马瑞利(Marelli),倒了。

不是停产某款车,也不是裁员调整,是这家1919年诞生于意大利、横跨三个世纪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在2025年正式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负债高达322亿人民币,账上现金流暴跌67%,负债率飙到185%——这一串数字背后,不是技术落后,也不是市场萎缩,而是一场关于“融合”的失败实验。

我开过不少车,也拆解过不少零件,从发动机舱里那盏小小的车灯,到中控台后的空调模块,很多都印着“Marelli”的标志。它曾是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业务覆盖车灯、动力总成、空调系统、仪表盘和电子控制单元,工厂遍布19个国家。你说它重要吗?这么说吧,你车上可能有它的零件,但你从来没注意过它。这就是顶级Tier 1供应商的宿命:无处不在,却隐身幕后。

可现在,这位“幕后英雄”突然倒下,值得我们深挖一下:一家百年老厂,怎么就撑不住了?

合并容易,融合太难

2019年,美国私募基金KKR出手,把意大利的老牌汽配商马瑞利和日本康奈可(Calsonic Kansei)合并,组成了新的马瑞利集团。听起来很美:意大利的设计感+日本的精益生产=全球竞争力。可现实呢?文化冲突直接写进了产品合格率里。

举个例子,我在试驾一款欧洲车时发现,同一批次的车,左右大灯亮度居然有轻微差异。售后查了半天,最后说是“不同工厂供货批次不同”。我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马瑞利整合期的后遗症。

采购体系没打通:意大利团队习惯灵活采购,讲究定制化;日本团队则追求标准化、集中压价。两边系统独立运行,导致整体采购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2%。这多出来的12%,最终谁买单?要么是主机厂砍预算,要么是质量打折扣。

生产流程对不上:日本工厂推行“零缺陷”标准化流程,强调自动化和一致性;而意大利部分工厂仍保留手工作业传统,注重细节打磨。结果呢?第一批合并后生产的空调模块,合格率直接掉了18%。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技术?设备?都不是,是“人”和“文化”。

就像你买辆车,底盘调校是德系风格还是日系风格,开起来感觉完全不同。企业也一样,管理哲学、决策节奏、风险偏好,这些“软实力”一旦错配,再强的技术也救不回来。

客户塌方,雪上加霜

马瑞利的大客户是谁?日产、Stellantis(旗下有标致、雪铁龙、Jeep等品牌)。这两家最近日子都不好过。

日产去年亏损超6700亿日元,关闭七成工厂,裁员两万人;Stellantis销量下滑近20%,净利润暴跌七成。主机厂自己都在勒紧裤腰带,还能给供应商多少空间?

这就好比你是个餐馆老板,主要客源是附近写字楼的白领。结果公司裁员一半,午市客流直接腰斩——你再会做菜,也得关门。

百年老厂轰然倒塌:汽配巨头马瑞利破产内幕-有驾

客户集中度过高,等于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马瑞利对这两大客户的依赖度一度超过40%。当风暴来临时,根本没有缓冲带。

我常跟大家说:买车别光看参数,要看品牌背后的供应链稳不稳。现在反过来看,供应商也得反思:你服务的车企够不够多元?抗风险能力行不行?

技术转型,慢了一拍

更深层的原因,是行业巨变。

电动车时代来了,传统燃油车的复杂机械结构被大幅简化。像马瑞利擅长的动力总成、排气系统、传统仪表盘,需求断崖式下跌。而它们在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传感器等新赛道布局迟缓。

举个例子,现在新车拼的是车机系统流畅度、语音识别准确率、OTA升级频率。可马瑞利的核心优势还在机械部件和传统电子模块。当行业重心从“硬件集成”转向“软件定义”时,它的老本行变成了包袱。

我在试驾一款新势力车型时,最打动我的不是加速有多快,而是车灯能根据导航自动调节照明角度,雨天还会增强边缘亮度。这种“聪明的灯光系统”,背后是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的协同,正是马瑞利曾经擅长的领域。可惜,它没能在智能化转型中抢到头排座位。

债务压顶,回天乏术

说到钱,马瑞利现在欠债6500亿日元(约322亿人民币),只能靠银行借11亿人民币维持运营。虽然声明“破产不影响正常供货”,但供应商最怕什么?回款周期变长,甚至坏账。

一旦上下游信心动摇,连锁反应就会爆发。小供应商不敢接单,大客户开始寻找替代方案,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现在有个印度公司想收购,报价只有债务面值的20%。这相当于债主们要认亏八成。有人愿意割肉离场,有人还想搏一把。收购能否成功,现在还是未知数。

如果印度公司真拿下了,倒是可以借机冲进全球前十。但问题是:他们有没有能力解决马瑞利的文化融合难题?能不能带领它完成电动化转型?这些,都是问号。

未来会怎样?

马瑞利的倒下,不是孤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汽配行业的集体困境:

百年老厂轰然倒塌:汽配巨头马瑞利破产内幕-有驾

并购不能只算财务账,更要算“文化账”。买公司容易,管好人难。

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跟不上就得被淘汰。

客户结构单一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弱。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你赚再多,只要账上没钱,照样倒闭。

我在车间摸过马瑞利生产的车灯,做工扎实,密封性极好。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是百年工业沉淀下来的气质。可光有匠心,没有战略眼光和变革勇气,终究会被时代甩下。

那我们车主该关心什么?

首先,你现在的车大概率不受影响。马瑞利说会继续供货,维修件也不会立刻断供。但长远看,它的技术和产品更新可能会放缓。

其次,关注你爱车品牌的供应链安全。一家车企如果过度依赖少数几家供应商,一旦出事,交付、售后都会受影响。

最后,理性看待“大品牌”。企业再大,管理失控、战略失误,一样会翻车。买配件也好,买车也罢,别迷信“巨头”,要看实际表现和用户口碑。

竞品对比:同样是转型,别人怎么做?

我们拿博世(Bosch)和大陆集团(Continental)对比一下:

维度 马瑞利 博世 大陆

电动化投入 晚,力度小 早,年研发投入超百亿欧元 中等,聚焦智能驾驶

客户结构 高度依赖日产/Stellantis 全球多元化,覆盖大众、丰田、特斯拉等 较均衡,但受欧洲市场影响大

百年老厂轰然倒塌:汽配巨头马瑞利破产内幕-有驾

文化整合 意大利+日本,冲突明显 德国主导,管理体系统一 德国体系为主,相对稳定

很明显,博世赢在前瞻性布局+全球化客户+统一管理文化。大陆虽也有压力,但转型节奏更稳。而马瑞利,几乎踩中了所有“雷区”。

结语:百年老厂的教训,值得所有人警醒

马瑞利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破产新闻”,而是一堂生动的商业课。它告诉我们:

技术可以引进,资本可以运作,但文化和战略,必须自己走稳。

它也提醒主机厂:供应链安全,不是成本问题,是生存问题。

而对于我们普通车友,不妨多问一句:

你愿意为“情怀”买单,还是为“可靠”投票?

当一家百年企业倒在转型路上,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大厂品质”?

欢迎各位车友在评论区聊聊:

你觉得传统汽配厂还有机会翻身吗?

如果你是马瑞利的CEO,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了些马瑞利经典零件的实拍图,回头发出来,咱们一起看看,这些“看不见的英雄”,到底长什么样。

百年老厂轰然倒塌:汽配巨头马瑞利破产内幕-有驾

安全驾驶,理性消费,我是老司机XXX,咱们下期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