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德国裁员,电动汽车遇冷,中国品牌崛起

福特德国裁员的消息传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电动汽车不是未来嘛,怎么福特说砍人就砍人,动辄上千,未免太突然了吧?那到底是大环境变了,还是福特自己搞砸了?裁员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小九九?有必要问一句,电动汽车的“春天”是不是还遥遥无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看看。

先说说福特欧洲的日子有多难过。这几年,气候变化,各路新政,新能源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欧洲各国都在追求绿色转型,限燃油车、推电动车。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电动汽车的销量,尤其是今年在欧洲,一点都不给力。而福特又是个传统老厂,各种包袱一大堆。

有人问了,裁员的锅主要是电动汽车需求不行吗?不完全是。福特专门投资二十亿美元,把科隆工厂大改造,就是为了生产电动汽车,结果新车上市没几天,就不得不开始减产、缩工时,可见市场反馈有多冷淡。难道是车型本身不行?并不是。全球都知道福特的SUV很能打,探险者和Capri也不是烂车。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电动汽车的大环境。

电动车到底怎么就“没人买”了?其实买不买,根本还是钱的事。欧洲这些老牌发达国家,自认为市场成熟,消费者挑剔的很。电动汽车现在贵,续航又总让人不放心,充电基础设施又不完善,政府给补贴还三天一变。原来急着买电车的是图新鲜、有钱的小部分人,现在多的是普通人,只想省钱、省事。结果卖不动还得产能全开,厂商能不亏吗?

不仅福特苦,全欧洲的车企都在熬。除了特斯拉这种风口上的“天选之子”,主流车企转型到电动车,费用高得离谱,连大众、奔驰都在喊苦。更别说福特了,光德国一个工厂,工资贵、能源成本高,生产一辆车挣的钱还不够付电费和员工食堂。看看统计数据:福特在欧洲的市占率,都快跌破三趴了,和二三十年前成了天壤之别。

再翻翻政策,平常我们以为欧洲政府对新能源支持很猛。其实,补贴政策一年一变,有的国家今年给,明年没了,消费者拿不准,企业更别说稳定投入。加上欧洲经济低迷,战火不断,老百姓心里只想先省着买。那福特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裁员、砍产能,能省多少算多少。

有人会问:那中国电动车崛起,对福特有啥影响?影响大得很。中国品牌这几年真的是开挂了,不光质量过硬,价格还便宜。比如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杀进欧洲,光价格就能打得欧洲老品牌满地找牙。福特这种寡淡转型,哪有竞争力?更残酷的是,欧洲人本地爱用自己产的,外国车还得应对各种关税和政策壁垒。很尴尬,福特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再来说说裁员背后的选择题。有朋友质疑:“福特裁员,难道就只能省钱没别的招了?”其实也一样。造电动车的钱就是个无底洞,从研发、制造、营销到售后,处处烧钱,个个显贵。很长时间,全球只有特斯拉能在电车上赚钱,其它主流品牌都在持续流血。福特欧洲业务亏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裁员,实质就是逼不得已。比起彻底退出,福特还算有情有义,至少给员工买断补偿,有协商余地,还不是一棒子打死。

福特德国裁员,电动汽车遇冷,中国品牌崛起-有驾
福特德国裁员,电动汽车遇冷,中国品牌崛起-有驾

有人说,能不能像通用那样,干脆全盘甩给别人?通用早就把欧宝、沃克斯豪尔卖了,欧洲市场直接弃疗。福特这么做过吗?没有。毕竟科隆是欧洲总部,是转型电动化的主力军,砍了工厂等于是砍了自己的未来。可现实就是,投入产出不匹配,电动汽车业务无法养活这样庞大的团队。裁员,实在是没法子的法子。

那对普通员工来讲,这波裁员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在德国这种老工业大国,工厂是很多家庭的饭碗。福特说裁员,哪怕“自愿离职”好听点,实际就是让大批人失业,再去哪儿找高薪稳定的工作?各国政府、工会肯定要施压,谈判时间拖长,全行业都在观望。电车转型是好事,可转着转着,成千上万的人没了饭碗,社会负担又加了一层。

福特德国裁员,电动汽车遇冷,中国品牌崛起-有驾

还有人追问,福特是不是在全球范围“瘦身”?还真是。南非那边也计划裁掉四百多号人,连总部都要搬家。要说规模不大,可这是福特七十年第一次搬总部,象征意义大。本质就是,美国那头压力大,欧洲头疼,所有业务都得围着成本运转,哪儿能省钱就省,甚至连房地产都要琢磨重组。这就是全球老牌制造业的困境——利润薄到极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连环反应。

有人又问,传统巨头是不是快不行了?其实,福特也想活得久一点。造汽车是个系统工程,市场、研发、政策、人才,都得一一兼顾。传统车企的优点在于底子厚、经验多,有工程师、有工厂、有渠道。但转型电动化这么几年,大家发现,新技术不等于高利润,反而是新成本。而中国品牌的崛起又按下了加速键。无数欧美老牌车企,想转型赶超,用的钱都是天文数字,一茬又一茬。

回过头看,电动汽车的未来,真没谁敢说死。政策推动,经济给力,电池便宜了,群众认可度高了,才算有市场。现在欧洲不景气,补贴缩水,消费者观望,连福特都说市占率跌到三点三,利润还没见着,裁员只能不断。不止福特,大众、奔驰都在同样位置上打转。

福特德国裁员,电动汽车遇冷,中国品牌崛起-有驾

是不是电车就不能挣钱?也不是,但速度谁也说不准。中国车企“价格+性能”火速杀入,欧洲、美洲市场被搅得天翻地覆。欧美企业只有两条路:砸钱死扛,或者战略收缩。福特这次科隆裁员,就是被现实逼得无奈瘦身。

福特德国裁员,电动汽车遇冷,中国品牌崛起-有驾

结尾再想想,今天福特德国裁员,其实是整个汽车业转型的缩影。新旧交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旧的要走的时候,痛苦都留给了工人和老板。福特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大变局下的制造业焦虑。在未来几年,汽车业的新故事里,电车不是万能,传统更不是过时,谁能找到真正的平衡点,咱还真得再看至少五年乃至十年。

最后,别光盯着福特裁员。整个汽车行业,谁都别急着乐。电动汽车的“黄金时代”,还没到呢。谁笑到最后,不是公司规模大就能赢,得看谁扛得住变局,谁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买新车。厂家的寒冬,也许才刚刚开始。——鸡腿还是得加,小编陪咱们一起熬。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