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投资总额 18,561.45 万元,主要投资内容包括生产厂房及公用动力设施更新改造、机器设备购置及安装、软件购置、运营铺底资金等必要投资。本项目建设完成并满产后,将形成年产 180 套中高档乘用车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加工、装配调试及交付能力。
2、项目实施主体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瑞鹄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3、项目投资情况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1,127.55 万元;机器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 15,655.30 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270.0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1,508.60万元;合计 18,561.45万元。
4、项目预计经济效益
经可行性论证分析和经济收益测算,本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5、项目建设用地
本项目利用公司已有厂房进行更新改造建设,无需新增建设用地。
6、项目涉及报批事项及进展情况
截至本报告出具日,本项目投资备案手续尚在办理中,环评手续尚在办理中,公司将积极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办理项目投资备案和环评程序。
(二)项目实施必要性
1、升级扩大覆盖件模具生产能力,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发布的汽车产量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共计生产汽车 9,250.43 万辆,其中中国大陆汽车产量为 3,128.16 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份额为 33.82%,较 2023 年提高了 1.54 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消息显示,2025 年 1-9 月,中国共生产汽车 2,433.3 万辆,同比增长13.3%。中国汽车产量的持续增长和占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带动中国汽车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国内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等高附加价值的车身覆盖件冲压模具由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国产,同时部分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走出国门,实现海外销售,目前国内车身覆盖件冲压模具制造行业面对的不仅是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将随着中国整体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实现全球范围的销售和服务。
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生产加工设备的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公司车身覆盖件冲压模具业务自有生产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已趋于饱和,现有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订单交付时间周期的要求。本次“中高档乘用车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智能制造升级扩产项目”项目的建设是为满足公司在未来几年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过程中能够抓住发展机遇,获取并交付更多订单,在稳步提升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的基础上,实现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增长,为公司持续扩大经营规模奠定基础。
2、实施覆盖件模具关键材料自制,更好保障交付周期与品质需求,提升竞争力
公司模具产品主要原材料构成为各类非标化铸件、锻件,标准化配件及五金件等,其中铸件(包括铸铁件、铸钢件)用量和成本占比均超过 50%。公司目前所有铸件均未自制,采用向行业上游市场化采购的模式,不仅成本较高,并且在市场旺季和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采购订货周期较长,对公司生产和交付及时性带来影响。同时,行业内规模较大的模具公司对模具铸件一般采用自制或自制与外购相结合的形式,给其周期、质量和成本方面带来竞争优势。
随着公司模具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尤其是客户对模具产品订货周期要求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公司对模具铸件供应采用自制与外购相结合的方式越来越必要。“大型精密覆盖件模具关键材料智能增材制造项目(一期)”项目的建设,既能保障客户的订货周期要求,又能自主控制提升关键原材料品质促进模具产品品质稳定性,还能带来模具综合成本的降低,能够在多方面促进模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公司综合效益的提升。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尤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汽车)汽车持续快速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
2025 年 1-9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1,122.8 万辆,同比增长 34.9%。全球方面,根据 EVTank 统计数据,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823.6 万辆,同比增长 24.4%;EVTank 预计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2,239.7 万辆,同比增长 22.8%;其中中国将达到 1,649.7 万辆,同比增长 28%;203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4,405 万辆,比 2024 年增长 141.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和销量持续增长,带动新能源汽车制造装备相关需求快速增加,市场产能缺口增加。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装备业务在手订单为 43.8 亿元,比 2024 年末增长 13.59%,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同时,公司装备业务现有产能利用率已超过100%。为保障公司订单持续承接,公司装备业务,需在现有产能基础上,通过技改升级扩产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产能。
3、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公司2022年、2023年和 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6,779.17万元、187,702.98万元和 242,431.22 万元,年均增幅 44.08%,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也较大;未来,伴随公司项目实施和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对流动资金增加的需求也将随之扩大。同时,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品类和规模均不断增加,新品类业务发展初期需要不断的进行研发投入,带来研发费用持续增加,其中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研发费用分别为 7,956.22 万元、9,747.40 万元和11,925.37 万元,年均增幅 22%。
综上,通过本次投资项目,一是进一步扩充覆盖件模具业务产能,同时提升关键材料自制能力,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模具产品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影响力,保障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水平可持续增长;二是促进公司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业务产业化,并通过与公司现有制造装备业务的协同发展,强化公司在智能制造业务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装备业务,促进公司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保持健康水平。
(三)项目实施可行性
1、公司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公司自 2002 年成立至今,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经过 20 余年的积累,目前已形成先进的技术平台、自主研创能力突出的技术团队、丰富的技术积累和显著的转化成果。
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公司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并建有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围绕汽车车身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轻量化零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使公司实现了 CAD/CAE/CAM 一体化和模具设计及制造的三维化、集成化和自动化。
具体在覆盖件模具领域形成了复杂异形曲面成形、高精度超净模面加工、轻质化制件开发等专有技术,促进车身造型流线化、面品镜面化、质量轻量化;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离线仿真(OLP)、虚拟调试(VC)等专有技术,实现智能制造柔性产线的高节拍、柔性化、数智化;通过PDM、MES、NC 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
拥有自主研创能力突出的技术团队。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行业,产品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研发设计人员以及技术性生产人员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较高,且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较为稳定。人才储备保证了公司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也保证了产品品质及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从设计、研发、生产至售后全流程满意的服务。
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在汽车制造装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冲压模具及检具、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围绕汽车白车身制造领域完成了轻量化车身成形装备、轻量化车身智
能制造及机器人系统集成、轻量化零部件开发制造三大领域布局。累计为全球100 余款车型开发出车身材料成形装备和 50 余条车身焊装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制造装备。丰富的项目积累及数据库积淀为公司未来项目的参数优化、智能化快速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分析及系统集成等多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公司主持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并承担并实施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多项,主要产品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精模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安徽省重点新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等多个奖项及荣誉。公司已经开发出“汽车模具三维实体 CAD/CAE/CAM 集成一体化技术”和“汽车模具智能型快速设计和高速加工集成系统”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公司丰富的工厂建设及生产管理经验,为本次项目实施提供了运营保障
公司主营业务属于制造型业务,公司从事汽车制造装备和汽车车身零部件制造经验超过 20 年,截至 2025 年 9 月末,公司拥有 4 个量产及在建汽车制造装备生产工厂、3个量产及在建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工厂,均为自建自营,生产制造各类人员 2,000 余人,产品销售交付至全球 20 余个国家地区。
在生产装备方面,公司量产产品均具有完整的制造工艺能力和全工序关键设备,制造装备业务主要生产工艺包括机加工、淬火、3D 熔覆、合模试模及光学检测等,关键设备包括大型高精度数控龙门铣床、试模压机、激光淬火、高精度全自动多关节测量、光学扫描仪等;先进的工艺布置和精良的生产装备,保障生产的高效率、稳定品质和柔性切换。
在生产运营方面,公司制造装备业务按项目制管理方式,采用以销定产、按产订购的精益运营模式。2024 年公司实现 50 余款车型制造装备(覆盖件模具、自动化产线及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生产运营经验。
公司在工厂建设及生产运营等方面丰富的经验,可以保证公司现有技术、生产和营销优势得到良好的融合和发挥,为本次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营保障。
3、优质的客户资源,充沛的项目储备,为项目产能消化提供了业务保障
公司经过 20 余年的创新积累,凭借着扎实的技术研发能力、优异的产品质量、严格的质量控制、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行业内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拥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能够在产品服务的全流程贴身为客户服务,尤其交付和售后环节的服务认可度比较高,取得了客户的好评及信赖。凭借严格的质量控制、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有效的品牌建设,在行业内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多次获得主要客户嘉奖表彰。
公司本次项目主要围绕公司核心主业覆盖件模具、智能制造装备进行。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装备业务在手订单为43.8亿元,比2024年末增长13.59%,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同时,公司覆盖件模具和智能制造装备业务现有产能利用率已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装备业务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订单承接将进一步增加,可以保障本次项目产能的消化。
综上,本投资项目,公司在产品布局、技术实力、工艺水平、生产运营能力以及市场客户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可以促进公司未来几年主营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从而保障本次新增产能的消化。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IPO募投可研、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能评环评、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项目拟建地址
1.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5 项目建设工期
1.1.6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7 项目生产规模
1.2 企业概况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2 研究范围
1.3.3 编制原则
1.4 主要结论和建议
1.4.1 主要结论
1.4.2 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服务国家绿色“双碳”战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2.2.2 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可控
2.2.3 关键共性基础保障
2.2.4 重塑产业格局,激活市场空间
2.2.5 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相关产业政策为项目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3.2 公司具备深厚的研发储备和生产技术
2.4 市场需求分析
2.4.1 行业简介
2.4.2 产业链图谱
2.4.3 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4.4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5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2.5.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5.2 项目产出方案
2.6 项目商业模式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3.1 项目选址方案
3.1.1 项目选址的原则
3.1.2 选址方案的确定
3.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2.1 地理环境
3.2.2 交通运输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技术方案
4.1.1 原料路线确定原则
4.1.2 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确定原则
4.1.3 生产工艺流程
4.1.4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
4.2 设备方案
4.3 工程方案
4.3.1 设计依据和原则
4.3.2 结构设计方案
4.3.3 抗震设计方案
4.3.4 公用及辅助工程
4.4 数字化方案
4.4.1 工业化生产可靠性分析
4.4.2 技术管理及特点
4.4.3 建筑智能化
4.5 建设管理方案
4.5.1 项目建设期管理
4.5.2 项目招标
4.5.3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五章 项目运营方案
5.1 生产经营方案
5.1.1 研发模式
5.1.2 采购模式
5.1.3 生产模式
5.1.4 销售模式
5.1.5 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
5.1.6 燃料动力供应保障
5.2 安全保障方案
5.2.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5.2.2 安全措施方案
5.2.3 消防设施
5.3 运营管理方案
5.3.1 项目运营期组织机构
5.3.2 人力资源配置
5.3.3 人员培训
第六章 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6.1 投资估算
6.1.1 投资估算范围及参考依据
6.1.2 项目投资估算
6.1.3 资金使用和管理
6.2 盈利能力分析
6.2.1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6.2.2 编制依据
6.2.3 收入测算
6.2.4 销售税金及附加
6.2.5 成本核算
6.2.6 财务评价分析
6.3 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6.3.1 不确定性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评价结论
第七章 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7.1 经济影响分析
7.2 社会影响分析
7.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1 环境评价依据及执行标准
7.3.2 污染控制目标
7.3.3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3.4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7.3.5 环境保护的建议
7.3.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7.4.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4.2 项目能耗情况
7.4.3 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
7.4.4 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7.4.5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结论
7.4.6 碳达峰碳中和分析
第八章 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8.1 工期风险
8.2 质量风险
8.3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8.4 市场波动风险
8.5 人才短缺风险
8.6 政策风险
第九章 思瀚产业研究院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本项目与产业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9.1.2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
9.2 思瀚建议
附件:财务分析附表过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