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二季度预亏2000亿日元,传统车企转型压力加剧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而日产汽车最新发布的财报,为这场变革的残酷性增添了新的注脚。2025年第二季度,日产预计亏损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2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创下其近二十年来最差季度表现,更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生存困境。

日产二季度预亏2000亿日元,传统车企转型压力加剧-有驾

亏损背后:多重利空交织

日产将亏损主因归结为三大因素:北美市场销量暴跌23%、芯片短缺导致的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以及日元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在北美这个曾经的“利润奶牛”市场,日产主力车型Rogue和Altima的终端折扣率已高达15%,仍难抵挡特斯拉Model,Y和福特Mustang,Mach-E的攻势。更严峻的是,其电动车型Leaf在美国市场份额跌至1.2%,被中国品牌比亚迪的元PLUS反超。

转型迟缓:技术代际差显现

相较于丰田章男力推的“全方位电动化战略”,日产的转型步伐显得迟疑。其纯电平台CMF-EV仅应用于Ariya一款车型,而该车型在欧洲NEDC工况下的续航达成率仅为72%,低于大众ID.4的78%。在固态电池、自动驾驶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日产至今未公布明确的量产时间表。这种技术代差直接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在30万-40万元价格区间,日产天籁的智驾系统仅支持L2级基础功能,而小鹏P7+已实现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全场景覆盖。

成本困局:大象转身的阵痛为扭转颓势,日产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并关闭三家燃油车工厂。但裁员补偿金和工厂关停费用预计将产生1500亿日元的额外支出。更棘手的是,其全球供应链仍深度绑定传统零部件体系——在电动车核心的三电系统领域,日产自产率不足30%,远低于比亚迪的85%。这种“半吊子”转型导致其电动车成本较竞品高出12%,在价格战中毫无还手之力。

行业镜像:传统车企集体焦虑日产的困境并非孤例。本田中国7月销量同比下滑41%,其高端品牌讴歌已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福特电马Mach-E在美国市场终端售价较上市时下跌23%,仍难改滞销局面。麦肯锡调研显示,全球传统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投资回报率仅为3.7%,不足科技公司的1/5。这种“投入大、产出小”的窘境,正倒逼大众、通用等巨头加速剥离燃油车业务。

破局之道:断腕与新生面对转型阵痛,部分车企开始探索新路径。丰田bZ系列通过与比亚迪合作,将电池成本降低40%;Stellantis集团则将Jeep品牌拆分为燃油车和纯电两个独立团队。对日产而言,剥离达特桑品牌、与雷诺深化技术共享或是可行方案,但其新任CEO内田诚需在股东利益与长期转型间找到平衡点。

结语日产的2000亿日元亏损,是传统汽车帝国崩塌的又一记警钟。当电动化渗透率在中国市场突破50%,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那些仍徘徊在转型十字路口的巨头们,正面临被时代列车抛下的风险。这场变革没有中间路线,唯有彻底重构技术体系、供应链和商业模式,方能在智能电动时代赢得新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