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比亚迪之间的故事很像商业史诗里一个意外转折。从2008年9月26日的18亿港元,到2024年9月的终极谢幕,17年的长线陪伴化作700多亿港元的丰厚回报——39倍收益,在金融圈,不只是数字,更几乎是一场传奇。可细数比亚迪的成长,哪个节点都像是“股神”目光里的迷宫。那一年巴菲特买入时,比亚迪还只是一家电池厂,新能源车的故事还在构思稿纸上。如今,比亚迪已是全球新能源车销冠,但主角却选择了在高速成长期一股不剩地撤退。
清仓的时点绝非偶然。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销量214.6万辆,营收3712.8亿,净利润155.1亿,销量同比增长33%,净利润率也维持在4.2%的行业水平。表面看,这公司还在冲高;但巴菲特却偏偏此刻离场。众所周知他爱持股究极长线——36年可口可乐、60年美国运通、34年富国银行——17年对比起来其实并不算“长期主义”。更意味深长的是减持方式:2022年8月起分批清仓,两年时间,最高价277港元,最低169港元,均价超200港元。他像一位耐心的棋手,一点点完成撤退,直到所有棋子收回囊中。
回顾巴菲特的逻辑,从不复杂。他是数字派,对比亚迪的投资本质上就是价值套利。8港元成本、200多港元出货,39倍收益率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一段传为经典的投资案例。但除了赚钱,他还看得更远。新能源车市场已从蓝海变红海:特斯拉频频降价,理想连年亏损,小鹏挣扎求存,蔚来烧钱不止,连比亚迪的净利润率都远远低于传统车企。行业从技术壁垒变成生存赛跑,那种“谁能造出电动车”的时代已经翻篇,如今是“谁能活下来”才是王道。
冷知识里,巴菲特一直“嫌美”,他的持仓清一色美国公司——苹果、美国银行、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可今年,他一边清空比亚迪,一边豪赌西方石油,持股比例高达28.8%。新能源车与传统石油,明明是产业对立,却成了资金流向的两极。这种配置背后,其实是他对周期切换的嗅觉——新能源车估值已不便宜,行业泡沫里风险逐步释放,而传统石油正值低估且现金流丰厚。
再看比亚迪的回应,却异常克制,“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不仅淡定,甚至有点哲学意味。李云飞提到芒格时用心良苦——毕竟当年真正主张投资的是芒格,而巴菲特更倾向于回报。“芒格看中了技术和王传福,而巴菲特看中了赚钱。”现在芒格已去世,巴菲特也挥手道别,这份陪伴终究只能成为一段美好回忆。
市场对这一消息也并不惊慌。A股仅跌1.01%,港股跌2.56%。倒不是对比亚迪信心不再,更多是一切早有预期——2022年巴菲特启动减持,敏锐的机构早就撤退。估值涨到30倍,7000亿港元市值,对比亚迪来说已经不是一家“创业公司”了。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这里面有种水到渠成的交接仪式感,似乎所有的胜利,最终都归于时间。
这中间,有一个行业细节容易被忽略:新能源车企的利润率其实并不高,很多公司在扩张时利润被摊薄,高净值的市盈率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的期待,而非现实盈利。电池技术迭代、整车平台切换、出海难题、供应链波动,每一个变量都悬在头顶。有人调侃说,“新能源车就是烧钱机器”,一家公司能否熬到产业拐点,比技术、比资本、还得比定力。
至于未来,比亚迪已重回自己的主场,巴菲特的资金也再度流向下一场博弈。风水轮流转,投资的故事永远没有定式。或许下一次,他会坐在西方石油的董事会会议室里,计算着每一桶原油的边际价值,而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有买就有卖,这很正常。”晚餐桌上多了一道新菜,旧的风景已被时间温柔镌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