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

二十多万买个“测试车”标签当新车,这不是自带槽点吗?谁买谁心里不打鼓!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事情闹得有点悬疑片的味道,一个晴朗夜晚,车主开着新买的小米YU7在路上畅行,突然被对面车灯一照,眼角瞟见前挡风玻璃右上角,赫然印着“测试车”三个大字。有人说开新车有仪式感,结果仪式还没感出来,先整出了一出侦探剧。你想啊,谁花二十多万买辆车,第一晚就看见这仨字,心里能不咯噔一下?不查查当晚是不是鬼压床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车主一开始本以为就是个小乌龙,平时别说车了,买个小米手机,要是有一丁点划痕都能退回去。这次还是正儿八经的新车,说出去也得给街坊邻居涨涨脸,谁成想买车像开盲盒,直接开出个“测试车”标签。这搁谁谁都要怀疑:“我花那么多钱,买到的是不是工厂里别人已经用过的试验品?这车算新吗?”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他也不含糊,立马上报售后,小米动作倒是快得很。9月7号,副总裁李肖爽带着公关总经理王化于一起出面解释,点数都对得明明白白:“不是测试车,是工厂抽检贴的静电贴,检查完忘了撕干净,用湿毛巾一擦就掉。以后我们抽检车再也不留痕了。”这解释看上去挺走心,听着也合理,但就是没咋让人宽心。

你说你是出于质量把控,随机在新车下线的时候贴个“测试车”静电贴进行静态评审,检查装配、外观、内饰这些环节,那确实是业内惯例。谁家造车不得抽查几辆,不然怪不得后来出问题。不过这事儿偏偏就卡在“测试车”这仨字,太燃买家敏感神经了。湿毛巾擦擦还有印?这点细节是不是说明工厂这么大,品控管理是不是该再上个台阶?

事后售后给人家补偿,最早答应一万积分,算一算也就一千块,外加免费清洗,电话微信两边都确认好,“买家你放心,咱小米不亏待你!”结果9月8号车主一到店,补偿方案直接变脸,原来的积分没了,变成送“车品周边”,关键还让人家签了份“内容震惊”的保密授权。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忍不住琢磨,小米这操作啥意思?是不是怕事情闹大,想用点较软的办法私了?买家有点胃疼,这补偿就像逛早市买苹果,原说带赠品,一结账却换成发传单,谁能乐意?

至于“测试车”是不是就一定有问题?这个就得听行业人说话了。一位汽车检验员直截了当表示,说白了“静态评审”是每个车厂的基本操作,目的就是保障下线车的质量,防止把瑕疵流给客户。跟以前十几年前买电视要先童声测试一个道理。静态评审本就要检查外观、内饰、装配和一些初步功能,灯光、空调、音响、中控等电气设备能不能正常开关都是例行项目,然后还要在厂区里上路做点动态测试。没有这些,谁敢让车跑出厂?

但话说回来,有些老司机还是一头雾水。汽车圈里有个约定俗成:测试车,一般指专门在厂内跑来跑去被各种折腾的专用车,就像工地上“样板房”,不是实际交付的。你贴“测试车”静电贴就容易让人误会,难不成买家不是抽检的新车,而是被反复摧残的测试车?再者,其他厂家早就用上无痕电子标签了,小米还在用静电贴,这品控是不是也要跟着提速?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这事眼下就变成了“玻璃上的贴纸,到底是不是小米品控低级失误”。其实,今天买车的朋友没几个省心的,全都拿着放大镜,连轮胎小钉子都不肯放过。这贴纸要是留了印,谁不担心质量被怠慢?别的小米友商早已甩掉贴纸,用上速度更快的电子化系统了,这种“老办法”会不会成为品牌危机的导火线?

说实话,小米YU7刚出圈时,一度以性价比打下不少“米粉”心门,4月刚开始交付,到现在月销破3万辆,成绩也是可圈可点。可是,这细节要是秀一把疏忽马虎,还是会给消费者心里埋下疙瘩。毕竟车不是馒头买完就吃,大家看的是品牌长期价值。这个小小贴纸,像钉子钉在窗头,让人睡不踏实。你买新车,结果交的还是“测试车”,就像到饭店点个家常豆腐,吃到嘴里发现是昨天剩的,这谁高兴呀?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再看小米后续操作,不光出道歉,补偿也出得拖拖拉拉,说一千块积分,说没就没。让人签保密授权还不公布内容,真让旁观者想摇摇头:你这是怕什么?是怕别家吃瓜群众笑话,还是怕技术细节露出去?补偿这玩意,尤其遇到争议,透明才是硬道理。补偿方案像链条,不能卡一环断了全锅汤。

大家都不傻,成本和质量不一样,买车一次就花掉好几年的积蓄,谁都想买得舒心放心。业内专家跳出来提醒一句:小米也得赶紧跟上品控系统升级,小小贴纸残留都能变成大危机了,高科技产品就不能用低级手法。

新车玻璃现测试车标签,售后补偿方案变,品控细节引质疑-有驾

说到这里,也想让朋友们一起想想:现在买东西,花钱容易,买个心安却难。有些时候,你是愿意给企业一点宽容呢,还是坚持查清每一步?你能接受新车贴着“测试车”这仨字吗?也许今天的“小米贴纸事件”,就是给所有品牌提个醒,以后任何细小的疏漏都能放大成大事,所以品控这根弦绝对不能松。

最后,回到最初那个让人头疼的问题:20多万能买到“测试车”标签,是生产失误还是各家品控的老本事还没进化完?想想,这世道就像玻璃上的印子,擦不掉的烦恼总有一天要被看见。你要是有想法,留言区聊聊,开个新车你能接受这操作吗?也许下一个被测的,就是明天你刚提的车。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