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5辆车后才明白,家用车千万不要买这种车,这是花钱买的教训

换了5辆车后才明白,家用车千万不要买这种车,这是花钱买的教训-有驾

说实话,这几年前前后后换了5辆车,从刚工作时买的二手代步小车,到后来想装装样子入手的“豪华款”,再到现在每天接送孩子的家用车,才算真正咂摸出味儿来……家用车真不能碰「看似光鲜、实则不接地气」的车,不是说这些车本身差,是它们跟“家用”这俩字压根不搭,这教训可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心疼。

先说说头一辆踩坑的车吧,当时看着市面上那些车长超5米、排量3.0T以上的豪华SUV,觉得开出去特有面儿,销售又一个劲儿说“空间大、动力足,家用也合适”,脑子一热就买了。
结果呢?
先不说别的,光油耗就把我惊着了……市区里开,仪表盘上的油耗数字就没下过15个,加的还得是95号油,油价8块多的时候,加满一箱油得小七百,一个月通勤下来,油费比我之前开小破车多一千多。
这还不算保养,小保养一次两千三、大保养直接干到四千五、后来换刹车片,4S店报价一千八一套,我问了问旁边修普通家用车的店,人家说普通SUV的刹车片也就四百多……这差距,当时就有点后悔了

换了5辆车后才明白,家用车千万不要买这种车,这是花钱买的教训-有驾

重点是,这“大空间”也没用到实处。
车长超5米,小区里找个停车位得倒好几把,有时候遇到窄点的路,会个车都得小心翼翼;
后排空间看着大,可孩子坐安全座椅,旁边再坐个老人,就显得挤了,而且后备箱看着深,因为车的造型原因,放个婴儿车再加上露营的帐篷、折叠椅,就满了,跟我后来买的普通家用SUV比,实用性差远了
后来想把它卖了,查了下保值率,三年时间,保值率才42%,我当初花了四十多万,卖的时候才不到十八万,这亏的钱,够我给孩子报三年的兴趣班了……

换了5辆车后才明白,家用车千万不要买这种车,这是花钱买的教训-有驾

再说说另一辆坑人的……小众进口车。
当时觉得那些欧洲小众品牌的车设计特别,不像街车那么“撞脸”,就买了辆紧凑型的家用款。
结果买完没俩月,前保险杠被蹭了一块,去4S店修,人家说配件得从老外调,得等一个半月。
那段时间我每天要送孩子上学,还得上班,没车太不方便,只能天天打车,一个月打车费花了两千多。
后来又遇到一次,车的中控屏黑屏了,修的时候师傅说这车型配件少,连维修手册都得查英文的,折腾了三天才修好。
别说保养了,每次保养都得提前预约,因为店里修这种车的师傅少,有时候得等一周才能排上队……家用车要的是啥?是靠谱,是出了问题能快速解决,不是让你天天等配件、等师傅,这哪儿是用车,是“伺候”车。

还有一次,脑子发热买了辆2.0T高功率的小钢炮,当时觉得“家用也能开性能车,又快又灵活”,结果开了俩月就受不了了。
后排空间太小了,孩子坐安全座椅,腿都快伸不开了,我妈坐后排,每次都说“这椅子太硬,颠得腰不舒服”。
而且那动力,平时在市区开根本用不上,堵车的时候,踩深了油门车就窜,踩浅了又肉,开得我手心都出汗;
过减速带的时候别提了,悬挂硬得能把人颠起来,孩子每次坐都闹着“不坐爸爸的车”。家用车要的是平顺、舒服,不是百公里加速多少秒,不是过弯多稳,些“性能”在日常通勤里,全是“鸡肋”,除了增加油耗和保养成本,没一点用。

有人可能会说“买贵的车总没错吧”,但从个人角度看,家用车还真不是越贵越好。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豪华品牌车型年均养车成本(油费+保养+保险)大概在2.5万到4万元,而普通家用品牌也就1万到1.5万元,一年差出一两万,五年就是十万,这钱用来改善生活不好吗?
而且现在车企都喜欢堆配置,什么全景天窗、自动泊车、手势控制,看着高端,用起来才知道……全景天窗夏天晒得要命,用了两年还漏水,修一次好几千;
自动泊车在小区里根本用不上,车位窄一点就停不进去;
手势控制是鸡肋,有时候手挥半天没反应,还不如直接按按钮来得快。

话说回来,为啥当初会踩这些坑?
其实就是没想明白“家用车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家用车不是用来撑面子的,不是用来追求“性能”的,是用来每天接送孩子、买菜、周末带家人短途出游的,它得满足几个点:空间够用户外装备和孩子的东西,油耗省能减少日常开支,保养维修方便还便宜,毛病少不用天天跑4S店,保值率高以后换车不亏太多
那些“豪华款”“小众款”“性能款”,可能在某一方面很突出,但放在“家用”这个场景里,全是短板。

就拿我现在开的车来说,就是一辆普通的日系家用SUV,车长4.6米,排量2.0L,市区油耗8个左右,加92号油就行,一个月油费也就六百多;
小保养一次八百,大保养一千五、保险一年五千;
后排能轻松放下安全座椅,还能再坐两个大人,后备箱装得下婴儿车、行李箱还有孩子的玩具;
三年下来,保值率还能到65%,就算以后想换车,也亏不了多少。
开着它,不用操心油耗太高,不用怕配件难找,不用愁保养太贵,这才是家用车该有的样子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