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头看,魏牌——那高端的长城分支,这两个月确实风光。群里都在说,蓝山和高山已经买不到现车,价格炒得比小区楼下那老豆腐还急。可偏偏,在这会儿,魏牌管销售那位陈佳总——准确说,好像是从高合汽车哪个位置挖来的——跟吃错药似的,就这么走了。这走法,搁老李师傅话说:“那像撂挑子的铁匠,炉火正旺,锤子一扔,怪不怪?”不少销售笑:“热闹归热闹,里头啥味儿只有他们知道——这杯酒啊,庆功能喝出散伙气。”
真要说起来,这魏牌这么折腾,其实这起落不是头回。刚改直营那会儿,光店面装修,销售小王都念叨过,说:“一米多高的大理石吧台,苹果店那范儿,那成本都能顶俩早年4S大厅了。”新一批招的人,个个西装革履,嘴皮子比谁都溜。可老一批在地方守摊的4S店,心早就悬着:新贵一来,活儿还不是照冲?尤其是售后分成这茬,微信群里老王头发过一条语音,生气到音调都飘:“线上线下你们说透明一刀切,可客户钥匙在我兜里,保养还得来我的门。”这种明争暗斗,哪有两拨人真和?
插一桩冷门事:那年长城智选直营上海首家门店刚开业,听技师老包讲,车来了就发现充电桩师傅没对接好,电半天供不上——可新来的理想系运营总偏偏只认流程表,愣说按标准验车。技师围着两米的吧台后头喘气,嘴里嘀咕:“指着文书堵试驾口儿,你们试试真着急时候,别的车主还不是冲着会修车的喊我哥。”文化、习惯,天天碰撞。
上头要“和事”,再硬分也得装一家人。魏牌大团队真就三拨人凑一起,会议室空气都比别处稠。原魏牌带着点北方老车企的直脾气,新势力理想来的讲得全是“客户旅程体验闭环”,“产品冗余优化”那一套,长城智选直营的小伙子则满身科班腔。小段子是,会议到了半程,售后说电池热管理方案没聊完,理想系的却非得插插OTA升级频率——听着都让老车主发憷,“讲究太多,活儿反倒慢。”
我去年去保养,前台混的是直营出身,开场先问手机号码绑没绑App,新用户能进群抽空调清洗券啥的。我说车有点左前轮异响,维修技师瞄一眼:“这新平台悬挂,减震橡胶片不是老问题嘛?新团队还说得天花乱坠,说穿了就一胶套事。”这都快成魏牌专属“车主八卦”了。后来群友私底下拉小群吐槽,有的怀念老4S,死心塌地守着配件,小活不用等,有一回还有技术经理亲自蹲一下午调试底盘高度,那敬业……
行业里也传段子,说长城魏牌的某次市场活动真就是直营跟经销商两拨人分桌坐,谁也不愿主动敬酒。冯复之那位新CEO,后来给同学(听说以前搞IT的)吐槽过:堆高房子容易,搭心桥难,说白了,拼智慧还得拼耐心。
还得补一个事故,去年蓝山混动新车,某地新修隧道堵车,空调系统自动降功率,结果车主在群里大骂宣称什么低温能耗自适应设计是“假的”,店里都没人能完整说清楚原理。实际问到车间老牛,他一句话:“就是热管理吃力,平时吹得响,真到极端天气还得靠劲儿用——新一套系统,做得再好,早起版本难免被喷。”这种情况,新老团队谁拍板谁道歉,经销商抹不下面,直营新兵听不进油盐。
有时候,整合本来就不顺。主事的“外援”陈佳到头来一拍屁股走人,这节骨眼挖来的树,树根不伏土,风一大就倒,细究真没人太吃惊。挣钱的增量是有的,团队的刀子嘴豆腐心生意却难做顺。这局势,“明说着往里冲,心里打鼓”,老西安销售老白一句话:卖车不是跟风做销量,都是细水长流,顾客认人的。
年底再去维保,听说又要升级系统了,赶上店里组织架构小调整——售后领班私底下跟人唠:“明摆着上头想着调队形,可咱闹心,还是怕新旧风格‘打群架’。”繁华背后,大伙心里都有点没底了。前阵子还听说老魏家亲戚买了台高山,直接转卖给外地,原因就一条:嫌新团队生,售后答疑答不明白,老派4S人情味还有点用……市场火归火,热闹完了,老街坊一问,还是得琢磨人心这码事。
哦对,午休时看到车友群又在说:这次陈佳走了,新来的团队会不会开新政策,补贴呀、置换呀一大堆,谁也说不准,“没见过正牌打仗,还得端好自家饭碗。”长城魏牌的内幕,回头也许还要翻篇,流言里的故事,总归都在那些开不完的会议散会后的嘬茶和闲聊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