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的MPV市场真是吵吵嚷嚷的,杀到掀桌都不奇怪。最近,广汽丰田赛那稳坐月销第一名,好几次听销售跟我强调稳的关键,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安全配置是真的扎心。另一方面,星海V9预售就破2万+订单,科技配置丰富得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在泡泡市场。这场战斗谁强谁弱?我心里其实挺明白的,也在琢磨怎么给大家分析得通透一些。
先说安全。这块比起来,星海V9绝对在重武器一方。配了五个毫米波雷达,补充12个超声波的,有没有?AEB成功率超99%,我是亲自问过修理厂的工程师,他夸星海V9的预碰撞系统反应真的快,误报也比我想象中少。全系标准的7个安全气囊(多出膝部一只),钢铁比例也超80%,这在MPV里算是比较硬核了。对比丰田赛那,TSS 3.0系统,路口转向辅助,更多依靠成熟的经验,安全气囊也有9个,但高强度钢料比例在65%左右,也就是说安全保护力度低一档。
这让我开始琢磨:安全配置,技术导向纯粹追算法?还是实打实的钢材和被动防护?其实两个都重要。星海V9在主动安全上用了不少科技武器,而丰田赛那更偏传统和稳妥。但我注意到,丰田车门碰撞后还能正常开启,倒是没有出现像星海那样防止二次碰撞的设计。
接着说智驾。这个点我其实一直挺关注。星海V9的三联屏,搭载高通8155芯片,腾讯TAI 4.0系统支持全场景语音操控,交互挺顺,使用体验感觉比我预期还好。尤其在我朋友试驾时,秒回应把空调温度调到23度,还能连续操作,界面流畅得让我吃惊。比起丰田赛那那块12.3英寸屏,配物理按键,操作稳定,但说实话,语音识别应付日常还是略微逊色。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提到过星海V9的芯片+软件,配合腾讯的AI算法,算是很强调全场景智能。单硬件配置再强,软件体验才是关键。很多人就是说反应快不快,其实还得看惯。朋友打趣说我还得学会怎么说话才能找到车里的宝藏功能。
续航油耗方面,估算:星海V9混动版,纯电200km,综合油耗1.27L/100km,满电满油续航比去年提升了约10%,我猜这是因为电池商的技术成熟了。反观丰田赛那,用的2.5L油混,油耗测出来5.77L/100km,是不差的表现实在,续航能到1000公里,加油5分钟可以补能——这个体验我是特别喜欢的。冬天冷启动时,续航可能会有所下降,没有细想过,可能会多花点电能或油。你问续航在冬天受影响吗?大概率是会,毕竟电池那块的低温表现不如夏天。
动力,细节也挺关键。星海V9整合的动力,光看数据,310马力,零百加速8.8秒,提速迅猛,但我试过后,很多细节也许被运动范遮住了。它的换挡线性,虽然提速快,但又没有推背感那种刺激。反倒丰田赛那线性平顺,适合佛系驾驶。我觉得动力的魅力更多在于刚柔并济,不过对于一家三口转场来说,动力充足才会觉得安全。
最后讲空间。这也是家用MPV最重要的点。星海V9轴距3018mm,二排还能调节位子,按摩仪用起来确实舒服。后备箱捷径到2792升,几次出门带了两大箱行李,还能装个折叠几次的玩伴车。相比丰田赛那,轴距更长(3060mm),二排通风、腿托都配齐,后备箱2112L,也合理,但我在体验中觉得空间的布局更实用,哪个车更能装,可能还是车主的偏好问题。
反观我朋友说:买车还得看家用需求,既要安全又要方便。每次听到这里,我都在心里笑:这就是需求导向吧,不能光看科技感高低。你说,家里有老人小孩,安全第一;年轻夫妻追科技,体验第一。
我也在想,未来这些车会不会都变得智能到脑袋都想开火?(这句先别放太早)大家买车还是看实际,比如我一个亲戚,平时上下班都绕着城郊走,续航压力大。这会让他偏向新能源的MPV么?也有人说我一直喜欢开车,觉得手动档才能爽。——这纯粹是个人惯问题。
实际上,市场里这两个品牌和产品,单纯以200万里挑一的硬指标谋划?恐怕不切实际。选哪个,还是得看你最看重什么。比如我自己,觉得科技配置、智能体验更吸引我一些,毕竟试驾几次后觉得开车变得像在用手机一样流畅真的不错。又或者,想要一台耐操、省油,能跑很远的老式家用车。
我还没考虑到的点:比如二排舒适性差异大吗?——这个问题很关键。星海V9的二排调节和按摩让我觉得更符合我家的后座需求;但丰田赛那更偏腿托+通风,适合个别家庭偏好。
哎呀,说了这么多,也挺碎的,好像跑题了点。其实我最想问的是:你们心里对安全和科技哪个更重?还是说,都一样?这车,未来会不会真像聪明人一样自己会选路?(这段先按下不表)
2026年的MPV市场,可真是杀疯了。我觉得,最终的赢家,是能真正把需求对准理性,而不是盲跟潮流的人。一边是喜欢科技+性价比的星海V9,另一边是品牌+稳妥的丰田赛那。你会怎么选?说白了,30万的预算,你愿意冒险赌会不会踩雷,还是想稳扎稳打?这其实也代表了不同性格。如果你现在还在犹豫,要不要打个车试试看看?我觉得,试驾还是最有用的。毕竟,哪怕是虚拟体验,也比死记硬背参数管用得多。
毕竟,买车不就是心动+理智么?你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