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 级自动驾驶落地倒计时 智驾 “小蓝灯” 成法规标配引争议

随着 L3 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小蓝灯" 正从车企技术秀场走向法规强制要求。根据 2025 年 7 月 1 日即将实施的《汽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新规,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必须配备蓝色智驾提示灯,通过特定光信号向外界明示系统运行状态。

L3 级自动驾驶落地倒计时 智驾 “小蓝灯” 成法规标配引争议-有驾

这项源于 SAE J3134 国际标准的设计,要求智驾灯采用波长介于 495-570nm 的蓝绿色光源,与传统红绿灯及车辆指示灯形成显著区分。其核心功能在于:当车辆进入 L3 级自动驾驶模式时,蓝灯自动点亮,向行人及其他驾驶员传递 "系统接管中" 的状态提示。数据显示,配备该装置的车辆可使行人误判率降低 37%,紧急制动响应时间缩短 0.4 秒。

国内车企正加速布局这一 "光语言" 系统。小鹏汽车通过硬件 OTA 众筹模式,已为 8 万余辆老车型加装蓝灯,单套改装成本控制在千元以内;理想汽车将蓝灯列为全系标配,覆盖 L6 至 L9 车型;小米 YU7 更将蓝灯与智能导航联动,实现变道预警、泊车状态等多场景光信号交互。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搭载蓝灯的智驾车已突破 120 万辆。

然而,法规落地前的过渡期仍存争议。公安部调研显示,超八成驾驶员误将蓝灯等同于 "新手标识",导致危险加塞行为增加 47%。清华大学研究指出,中国复杂路况下单纯视觉提示难以建立有效人车沟通,需结合语音、手势等多模态交互。更关键的是,当前市场 63% 的蓝灯车辆仅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却与 L4 测试车共用标识,引发责任认定模糊。

"蓝灯既是技术符号,更是信任纽带。" 参与标准制定的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正探索将蓝灯状态数据纳入事故责任判定体系。随着深圳、北京等试点城市开放 L3 级路权,这场由蓝光引发的交通革命,或将重塑人车路协同的底层逻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