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推自由定价,司机手动调价,行业竞争加剧

凌晨四点,城市沉睡,灯光像警觉的猫眼。路边,一辆没开顶灯的白色网约车斜靠在红绿灯前,司机的手指枕在手机上方,屏幕里闪着一个新玩意儿:“自由设置单价,每公里你说了算。”他犹豫片刻,不知是在计算油费,还是推敲人生。显然,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如果是你——一脚踩着凌晨的刹车,会怎么选?1.2元?0.9元?还是冲着平台给的边界,干脆跑去1.3元?你会觉得自己终于成了老板,开始幻想接下来每一单都是自主定价带来的收获,但点开后再看看数额,心里未必会有“自主创业”的激情,更多的,类似于股市绿屏时的内心凉意。

过去的定价,是一堵墙。无论出租车还是网约车,每公里多少、起步价多少、远距离如何计费,平台和行业说了算,司机只能衬着市价和平台通知活着,低头接单。定价权就像拿钥匙的管理员,司机永远被关在门外。有人说这是保护消费者,其实更像保护一套秩序——让大家都不至于太饿,也不能太撑。

现在,这堵墙撕开了一道口子。平台打着“赋能”的旗号,允许司机手动调价。初看,站在“自由设置”前面,感觉好像拥有了一把通向自由的钥匙。可以自己填每公里单价,可以定义订单的里程范围,仿佛定价权回归了个体,变成了真实的选择。

但很快就发现,这“自由”,不甚宽广——只有在工具书或教科书里,自由是任意选择;现实里的自由,得加前提条件。比如,0.9元/公里的下限和1.2元的上限。这不是想去哪去哪的门票,更像是带着紧箍咒的孙悟空,自由范围只在五指山下活动。

网约车新推自由定价,司机手动调价,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网约车新推自由定价,司机手动调价,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网约车新推自由定价,司机手动调价,行业竞争加剧-有驾

不光是“自由的限度”问题。真要往下设定,发现最低价已经无限接近油钱——你可以跑,但不一定比地铁划算;你能接单,未必比街边驿站的咖啡利润高。司机可以动手调价,但很难用这把小锤子敲出生活的门槛。广州那边稍微好点,1.3到1.9元区间,不过也只能说是“稍微像回事”,远远谈不上“行业革命”。

这种定价“给权再限权”,以专业的视角分析,多半是平台和市场的双重博弈。平台想的也不复杂——既要让用户有点“亲民优惠感”,又要让司机有点“自主经营”的假象。拍脑袋式地赋予自由,实际不过还是在框架里转圈。司机定价,被平台限定一道防火墙,天花板低得让人只能躺着走路,永远跳不出平台框定的池塘。

这让我想起早年间一些小平台试水了类似模式,效果无一例外地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司机觉得定价权不过是花瓶,乘客则期望像排队买菜一样,用最低价觅得顺风车。实际上,这样的自由只是给了平台一个噱头,连广告语都省了,道理就一个:让每个人看起来都能“做决定”,但谁都不能真赚大钱。

更黑色一点——如果你真的信了这场“定价革命”,认真把价格调低,为了抢订单不惜压到0.9元——你大概率收获的是一群同样调低价格的同行,和一起慢慢走向成本线的同行业兄弟。没人管你有没有吃饱,但平台的流量和用户满意度反倒更好了。司机之间,好似消耗战里的互相消磨,都在比谁能把绳子拉到最低。

现实中,行业“内卷化”的趋势本就明显。现在淡季,订单少,司机群体当中谁压力大就下沉——于是有了4小时一单等破纪录;再一碰上“自由定价”,对某些司机而言,无底线降价是搏出位的唯一武器。这种恶性竞争不难预测,一旦市场把价格拉到极限,剩下的只是拼谁能活得久一点,谁能更皮实地喝成本咖啡。

我经常自嘲,干我们这行,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只把现实的荒诞剖出来给大家瞧瞧,然后自己也不敢多说什么——因为人性和市场永远不会被一套规则彻底征服。平台要的是数据上的漂亮数字,司机想的是现实的柴米油盐,乘客要的是便宜和舒适,再多的定价自由,也只是给自由穿上了拖鞋,不让你走太远。

有时候自己也会想,这是平台的温情吗?是司机最好的时代吗?还是说,每一场不彻底的改革,都是在为一场更大的变革做预热?行业的运价,仿佛一瓶温水,随时可以多加一勺盐或一撮糖,但你永远不知道最后喝下去会是什么味道。

写到最后,还是留个问题。如果真正让司机自主定价,完全放开——会不会迎来一场真正的行业“大洗牌”?定价权放坡到底,行业会乱吗?或者说,平台限制自由的“边界”,真的是为了行业的稳定,还是为了数据的好看?又或者,我们真的需要平台来保护大家的底线?关于这点,我不急着给答案——这个自由,你会怎么用,又想要走多远?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