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现在中国的汽车行业,特别是电动车,走得越来越快。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涨了近70%(估算,样本较少),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逐步被挤压到个位数。这么一看,行业的确在变,快得让我都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跟上节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段关于供应链的细节——一辆车型的零部件,除了外壳和内饰,关键的电池模组,供应商少说也要准备三四档方案,一旦原料涨价,比方说锂矿价格飙升20%(体感,样本不足),就得提前备货,否则就会卡在订单里等,一个环节出问题,整条供应链都可能砸锅。
今天在展厅碰到一位销售,他笑着跟我讲:今年新车都提早一两个月卖完,客户都疯了。我问他:是不是因为交货期更短?还是价格有变动?他说:其实主要是车子快,想提前买,觉得车库存不够了。你看,这其实反应了市场的需求变得更灵敏,而且很多家在压缩库存,倒不是因为他们聪明,更多是没有时间浪费。
我对比了一下两款同级别的紧凑车:一款是去年大火的A,售价在12万左右;另一款是新推出的B,价格差不多。操作体验中,A的后排空间更大,车身更稳定。B的中控屏更大,反应更快。B的空调调节比A麻烦些——可能是软件还没打磨好。这让我想到,技术迭代快到,很多功能都像手机更新一样无声升级,你怎么才能觉得用得顺手?其实就是供应链中的配件供应、软件研发,要同步进行。
当然讲起研发,你会觉得像搭积木:每个零件都要按规范拼到一起,但凡哪个地方出了点问题,整车的质量就打折。就这点来说,供应商能多快多好地响应,决定了成车的肌肉。我试想,比方说,电池组的供应商,如果提前两周没定好原材料,后续电芯检测、包封都可能延误,最后连出厂时间都得调整。这就像你煮面,水如果少了,面硬;水多了,煮好还得多等几个步骤。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那位采购经理说的:有时候我们靠的其实就是感觉——原材料涨价,订单要算得精一点,不能太死板。但这不是感觉,嘛——你得看市场波动、行业新闻,还要懂点基本算账。原料涨价10%,实际成本可能涨5到8个点(估算,样本有限),这直接影响每辆车的成本。反正去年我算过一辆纯电动车的百公里电耗成本大概在1.2元(心算,粗略计算),如果材料成本翻倍,几乎就要重新考虑利润空间了。
这让我有点疑问:在这个高速变化的行业里,谁能始终把握真技能?是研发人员?供应链?还是老板的直觉?我想可能都不够,最核心还是那份对未来的猜测——这猜测我没细想过,只是凭感觉。
临场小算:假设一辆车的零部件采购成本是8万元(估算),如果工厂每天能出50辆车,年产量差不多在8万×50×300天=1200万——是个粗略数字。这个数串联的意义就是,供应链上的每个调整,要考虑到对整个产值的影响,还得算上存货和周转。
回到我刚才说的供应商少一点原料备货,其实也在冒险。供应链稳定,是行业抗风险的关键。有人问我:你觉得会不会有某天所有零件都要‘自给自足’?哎,想想,未来真有可能。这让我有点担心,毕竟那样一来,产业链的灵活性会被削弱(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也不排除,某些巨头会大规模抓矿源,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体系。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件细节:我在工厂看到过一排底盘测试架,每个架上都挂着不同的电池包,场景像极了做陶瓷的工匠把陶瓷放在不同温度的窑里,同时观察。你如果在旁边仔细看,能感受到每个流程的繁琐和精细,但这些只是在不被看见的细节里完成。
我想问你,若真如某些分析师说的:未来汽车会像手机一样,每年升级一次,供应链是否也得像苹果的硬件供应一样,保持高度垂直?或者说,是不是我们现在的供应链模式太散了?行业的下一步,可能要集中资源,甚至牺牲一些弹性,追求快、准、稳——只是我对速度的理解,难道还只是个感觉。
说到这,我还想知道,你觉得,像电池、半导体这样关键原料,会不会有一天,只能由几家巨头掌控?如果真那样,行业的公平还能剩多少?或者说,市场会不会因此变得更加洗牌激烈?我就经常在想,这轮行业洗牌,到底会带来什么?人们会不会逐渐忘记自己开过的那辆车背后的故事?
看看那些新车上学到的小细节——就像一台手冲咖啡,用料讲究、工艺要求极高,却没有大众的快感——我觉得,行业还在不断平衡效率与品质。那我最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在这个平衡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点?这个点,是不是就藏在某个我们还没有重点关注的小细节里?
全部评论 (0)